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味人生

换个角度欣赏纪录片

原创 : 王宪平    2020年6月03日
纪录片逐渐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视野,但是跟电影相比,大家对它的了解还是要少得多,甚至有些误解,今天我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纪录片。
大家好,说到纪录片,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而且一直影响至今。在得到大学的课程里,有该片执行导演任长箴讲的导演思维模型。在当今社会由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比如,美国纪录片《徒手攀岩》,让我们大开眼界,世界上尽然有这么疯狂的人。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是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开设工厂,但遭遇了文化冲突的故事,由著名的奈飞公司出品。纪录片逐渐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视野,但是,跟电影相比,大家对它的了解还是要少得多,甚至有些误解,今天我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纪录片。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得到大学 5 期青岛班的王宪平,本科所学专业是土木工程,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做过工程师,图书编辑,经营过客栈,现在是一名大学的纪录片老师,纪录片导演。另外,我还是一名户外领队,多次带队去沙漠旅行。我曾经在巴丹吉林沙漠呆过一年,拍摄纪录片。
我先给大家讲个育儿小故事,我儿子今年两岁,中午不太爱睡觉,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给他看纪录片《微观世界》,里面全是各种昆虫。我抱着他边看边溜达,慢慢他就困了。我就把声音调小,画面调暗,很快他就睡着了。到后来,我一放这个片子,他就开始打哈欠。

但有一次,我忘了把声音调小,他已经趴在我肩上快睡着了,片中突然响起了歌剧音乐,他就又抬起了头,笑眯眯的对我说:蜗牛。我原来以为他并不在意片中的内容,没想到他已经记住了这是蜗牛谈恋爱时的背景音乐,真是太神奇了。所以我在想,父母和孩子做亲子互动时,除了带孩子读绘本,是不是也可以来点纪录片赏析一下呢?
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然后我把这个出现的画面也放一下。

除了哄娃之外,纪录片还有什么用呢?你看一下网站上对它的分类就知道了,纪录片和电影都属于娱乐类。大家觉得看电影、刷剧、打游戏,这都都属于娱乐活动,放松一下。但在有些人眼里,电影那可是艺术,是神圣的。那种娱乐搞笑的电影太低俗,不入流,但是老百姓喜欢呀。大家对它的定位不一样,在老百姓眼里,什么艺术不艺术的,看着高兴就行。所以一般人不太爱看纪录片,他们觉得多数纪录片都是苦大仇深的,上班累一天了,不能看这个,顶多就看点动物世界,蓝色星球什么的。

实际上,纪录片也有很多轻松幽默的,赏心悦目的,它的种类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能满足你的各种需求。《舌尖上的中国》不就很受欢迎吗?看着也不累呀,还能开阔我们的眼界。

但是,讨论社会问题,的确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类纪录片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图书不也是这样嘛,甚至更严肃,看书肯定比看电影要耗费脑力,但是我们因此也会获得学习知识、打开思维的快感。纪录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真实影像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开阔思维的平台,所以我认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爱学习的人,可以多看看纪录片。
下面我会从两方面来跟大家交流一下纪录片,首先呢,纪录片的种类繁多,我先介绍一下纪录片的主要类型有哪些,这样大家了解纪录片也有个抓手。然后呢,我着重分享三个欣赏纪录片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来感受一下纪录片的魅力。
那么我先介绍一下纪录片的概况,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恨不得剧情片之外的所有影像都叫纪录片,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非虚构影片。有专家按纪录片导演所充当的角色分为 13 种类型,有预言家、探险家、诗人等。还有史学家把纪录片分为 32 类,简直无所不包。我比较喜欢美国人比尔尼科尔斯的分类,一共 6 类:诗意类、解释类、观察类、参与类、反射类、表现类。

其中,解释类、观察类、参与类最为常见,解释类就是大量使用解说词的纪录片。观察类纪录片是尽可能对拍摄对象不加干预的纪录片,没有解说词,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大多都属于这一类。参与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类似于访谈节目,导演有时像记者一样参与其中。

这些都太学术化了,我今天打算从纪录片的功能,或者说观众看纪录片的预期目的,这个角度来介绍一下纪录片,我把纪录片分为五类:传播知识,评论世界、纪录生活、表现美感、休闲娱乐。
BBC 出品的很多纪录片都属于这一类,例如讲解大自然的纪录片《植物王国》《蓝色星球》,讲解历史的纪录片《英国史》《印度的故事》等。观众看这些纪录片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知识。
这一类纪录片通过评论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个事件,以引起大家的思考。比如,比如柴静导演的《穹顶之下》,就是关于中国雾霾问题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当局和民众的反思和行动。
这类纪录片是多以人物为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用镜头纪录人物的生活,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以表现弱势群体居多,简称老少边穷,老就是老人,小,小孩,边,边缘人,如妓女,乞丐,残疾人,穷就是穷人。

当然,也有表现普通人的。但是,什么人算是普通人呢?有一个以色列导演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剩女》,你觉得剩女是普通人还是特殊人群呢?很难界定。可能在有些人眼里,我们学得到的人也是一个特殊人群。
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一类纪录片比较注重形式,画面唯美,但内容往往具有诗意或充满哲理。有时甚至有点晦涩,比如《尘与雪》,是一位拍图片的摄影师拍的,全片影调为咖啡色,节奏缓慢,每一格画面都是一幅超美的照片,先不说他想表达什么,看他的画面就是一种享受。

给纪录片下定义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说过,虽然所有关于自然素材的记录都可以称之为纪录片,但还是希望纪录片这个称谓留给那些高层次的影片。

什么意思?希望纪录片能表现一些严肃性思想性的内容。但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休闲和娱乐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纪录片也渗透到了这个领域,产生了《舌尖上的中国》《爸爸去哪儿》这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未尝不可。
一般来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就像看电影一样,会从它的故事好不好啊,画面美不美啊,剪辑是不是很酷啊,音乐是不是很感人啊,这些角度来欣赏。今天我带大家换个角度,来看看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网上曾经有过一组照片,是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狗在一起的系列照片,小女孩小的时候,跟狗差不多大,小狗像是她的保护者,后来小女孩慢慢长大了,但是狗还是那么大,最后一张小女孩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了,但是狗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大家看了之后都感慨不已,为少女即将失去她心爱的狗而伤心。这里面什么是打动我们的关键因素呢?是时间。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感慨岁月的流逝,但是也经常在忙碌的时候忽视它的存在。有一部纪录片可以给我们展示这种时间的力量。可能有的同学听说过这部片,《7UP》系列,就是导演在 1963 年拍摄了 14 个 7 岁的英国小孩,之后每隔7年拍摄一次,现在这些孩子变成老人了,去年出了最新的一期《63UP》。媒体上也曾报道过这部影片,感慨阶层固化的问题。

而我作为一个专业的纪录片导演,却不这么看这个问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14 个人给我们集中展示了他们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这才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

里面有一个人物叫 Suzy,在小的时候非常叛逆,不喜欢被采访,到了 35 岁的时候,变得非常有气质,但是她并不自信,纪录片播出之后,很多观众很喜欢她,也很关心她。到了 49 岁,她说每一次的拍摄,就像丢出去的鞋子。正像张爱玲所说,照片就像瓜子壳。什么意思呢?虽然有个壳,已经没有仁了,过去已死。过去的我们已经不复存在,但影像保存了那段时间。

大家都听过一个叫雕刻时光的咖啡馆吧,“雕刻时光”就是出自前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对电影的理解,他认为电影的重要价值就是可以记录时间。

我和很多关心 Suzy 的观众一样,非常期待看到她 63 岁时的样子,她说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能看到她的样子就好,就像自己的老朋友一样。遗憾的是,她去年没有接受拍摄,我很困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祝愿她生活安好。

片中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人物约翰,在 28-49 岁期间都拒绝拍摄,他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但是,在 56 岁时,他居然出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他搞了个乐队,他希望别人了解他们的乐队。你看,人的想法是会变的。片中还有一个人物已经在几年前离世了,她的孩子们接受了采访,也回顾了她的一生,令人感慨。

这部纪录片了集中展示了,普通人一生的若干个片段,像一个小孩指出了皇帝的新装,一个我们虽然知道但不愿意面对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终将面临衰老和死亡,不管你是优秀还是失败。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把跨度为 56 年的生命,用鲜活的影像封装起来,变成一部 3 小时的纪录片供你享用,就像午餐肉一样。午餐肉封装的是复杂的技术,纪录片封装的是时间。

类似的纪录片还有《古巴和摄影师》,记录了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从年轻时到最后死亡,革命的一生的故事,导演也从一个帅小伙变成了老人。由拍摄俺爹俺娘的摄影师焦波导演的纪录片《川流不息》,讲述汶川地震时 5 个孤儿成长的故事,距今已经 12 年了。
前面讲过独立纪录片喜欢拍摄老少边穷,为什么这样呢?纪录片作者在提醒我们,社会不仅是体面人的社会,也是老少边穷的社会,虽然他们是少数,是弱势群体,也应该享有被尊重和被平等对待的权利。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这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如此。我们不应该遮蔽这些负面的信息,而是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们。纪录片是社会的良知系统。

一部叫《现成品》的纪录片表现了两位毛泽东扮演者的生活,其中一位还是女性,因为性别原因,她只能扮演沉默的毛泽东,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她就不停的抽烟。由于身高不够,一个鞋厂专门为她订做了鞋底 30 公分厚的皮鞋。因为扮演毛泽东,丈夫要跟她离婚,他丈夫说,一想到我要跟毛泽东睡觉,我就没有感觉了。你可能觉得这个女人很可笑,但人家可是认真的,并以此为荣。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这是她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嘲笑她呢。在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她高大的形象鹤立鸡群,看到她抽烟时凝重的表情。但只要她一张口说话,那浓重的四川口音和毛泽东形象带来的反差,就足以使我们感到震撼,这些观影体验是文字所不及的。口音和形象都是很具体的,尤其是关于扮演内容的表现,都是一些微妙的细节,纪录片可以给我们更直观的感受。

另外介绍一部由徐童导演的纪录片《挖眼睛》,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你看看这名字,就挺吓人的,颇有点黑帮片的意思。没错,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被挖掉眼睛的人的故事,而不是什么具有象征性的名字。但这不是一部黑帮纪录片,而是一个偷情的人遭到报应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老百姓喜欢的艺人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片尾曲叫《疯狂的世界》,在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歌词与片中人们的魔幻生活很契合:亲人死了,雇别人来哭。一边在办丧事,一边在赌博。主人公叫二后生,他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他就是将自己如何被挖眼睛的故事,通过说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老百姓很认可。你看,不仅是纪录片,在说唱艺术中,真人真事也是很重要的。对真相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纪录片是目前我们能表现真相的最好的工具。

还有一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叫《浮生一日》,是好莱坞拍《火星救援》的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发起并监制的,这部纪录片特殊的是,他们一个镜头都没拍,而是在一个普通的日子,2010 年 7 月 24 日,向全球网友征集这一天拍摄的素材,然后剪辑成一部纪录片。有 192 个国家(地区)的网友参与,共收到多达 80000 段短片,总时长达 4500 小时。最终,剪了 95 分钟的成片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部小小的纪录片,浏览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生活。

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日本的单身父亲,早上叫醒她的孩子,让他给孩子妈妈的遗像上香,这是他每天的任务,孩子揉揉眼睛,例行公事的上完香,然后去洗簌,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爱心的奶爸形象,每天简单重复的动作,营造出缺席的妈妈依然在场的感觉。还有一位韩国人,他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已经8年了,经历了多次交通事故、被偷窃,但他依然热爱骑行,继续前行。

看完之后,你会突然发现,我们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样也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无论苦与乐,你并不孤单。纪录片就像投射到现实社会中的西洋镜,通过它你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一个奇幻的世界,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
网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男子从车上下来暴打前面车上的女司机。大家看了之后都非常气愤,纷纷声讨这个男司机。过了不久,网上又传出一段视频,它告诉我们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女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故意别这个男司机的车,差点让男司机的车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才有前面暴打她的那一幕。

然后网友就又纷纷倒戈,来谴责这个女司机活该。这就是全部事实吗?我们再深想一步,这个女司机为什么要别这个男司机呢?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呢?我们不得而知。这就是我们的困境,我们往往不可能知道全部真相,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有一类纪录片就专门探讨这样的问题。

纪录片《穹顶之下》把柴静生病的小女儿作为开头,打了一张感情牌。然后利用了大量的数据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以给一个饭店装油烟净化器来结尾,起到倡议的作用。如果片中的描述是绝对正确的话,那问题就简单了。雾霾之所以难治理,背后肯定还有一些难言之隐,和对其他因素的考量。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真实的案例呈现来形成一套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相信每一位看完影片的观众,都会重新审视雾霾的问题,政府也是。

纪录片还可以用来探讨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最富盛名的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拍摄的纪录片《华氏 911》,揭示了美国 911 事件背后的秘密,该片与剧情片同台竞技,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看完之后,我们也深深为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利益交换感到惊讶。虽然我们听过这样的信息,但是用镜头展示出来的效果更具冲击力。

迈克摩尔拍摄的所有纪录片都是关于美国重大题材的,比如关于黑枪事件的《科隆拜恩的保龄》,关于美国医疗产业的《医疗内幕》,关于美国房地产内幕的《资本主义——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等等。他这么为民请命,你觉得他是不是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很遗憾,很多人很讨厌他,甚至有人专门拍了一部剧情片来诋毁他。

好的纪录片会包容正反双方的观点,每一个事实片段和观点的选择都是对观众的一种引导和暗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纪录片表现的就是事实,那只是导演选择出来的事实链条,以佐证他诉求的观点。好的纪录片不会用解说词和访谈告诉你答案,而是呈现多元的影像,引起你的思考。

解说词是非常具有引导性的,我们会不自觉的中了它的圈套,要警惕。也不要轻信人物的访谈,每个人的讲述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些甚至是安排好的,你要学会识别。
以上为你提供的就是欣赏纪录片的三个角度,供你参考。
最后总结一下:

首先,纪录片可以记录时间,展现时间的力量。

其次,从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到和听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第三,纪录片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呈现部分事实,对历史问题和复杂现实进行讨论。

有道是:虚构有时比现实更真实,现实经常比虚构还离奇。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对你有用,谢谢大家。
更多得到大学校友分享,请登陆www.zhi-liao.com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诚邀各行业专家及优秀家长,通过音视频、线下活动沙龙、群互动等形式,助力中国家长一起成长。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365 投诉
王宪平 王宪平
 
 
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讲师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