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们做父母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零岁到6岁,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孩子成长的喜悦中,宝宝真棒,都能自己吃饭了,宝宝真厉害,都会背唐诗。
但这种喜悦,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却越来越少,一旦开始辅导作业,就从母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明明知道不可能是全才呀。
身体皮实的孩子可能上课坐不住;学习努力的孩子可能动手能力差;爱表达的孩子可能自制力不足。可我们总希望他变成“智商高、情商高、财商高”的理想化人才,哪里差补哪里,过多地注意到孩子的不足之处,却忽略了孩子的长处,过多地强调了孩子的缺点,却忽视了他的优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生病时的那个情境,我记得每次孩子去医院的时候,我都会暗暗祈祷,只要孩子健康,别无所求,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他快乐健康。
所以,每当我看到孩子成绩或被老师告状时,我就在心里提醒自己:别发脾气,想想孩子在医院的情境。
当我们能够愉快地接纳孩子真实一面的时候,才可以做到不带着负面情绪去跟孩子说话。
“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就不会呢,你怎么这么笨呢?”这样的表达我现在再也不会用了。
前些天儿子抱怨说一个单词,别人五分钟记住,他却要用半小时。我说,没关系,你语言天份可能是弱了一些,但只要不放弃,多背几遍,总是能记住的。
而且只我们能够愉快地接纳孩子真实一面的时候,孩子才愿意将他在学校里受的委屈、做得不好的事情说给家长听。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家跟家长说了以后,家长的反应是这样的:“你怎么那么笨呢,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啊,真是弱爆了,一点不象我。”下一次,再有这样的事情,孩子很可能就选择自己承受,也不会再说给家长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