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

原创 : 曹逸丁    2020年6月18日
适应未来的孩子需要哪些东西?世界上真的有熊孩子吗?游戏到底哪里好玩?
大家好,我是得到大学北京一期一班的学员曹逸丁。

今天给大家做的这个课,其实核心来说是和大家去沟通我现在做的心理咨询,关于家庭教育,关于孩子在我们整个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切入,能够给到大家什么样的一些建议和帮助?

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一直没想到一个好的主题,因为涉及到心理咨询,我觉得相关的资料在网上特别多,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似乎专门再给大家讲一遍没有太多的信息增量。

所以这一回,我花了一点时间和我们之前的心理咨询老师沟通了一下,问了问这些年下来(他们大概有做10年、15年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孩子也好,家庭也好,包括家长,在这边去咨询求助的时候,个人容量的问题背后,有没有一些通信的一些东西能够去给到大家。

最后把他们的东西整理出来,起了一个题目叫《送给孩子一生的三个礼物》。

今天主要分四个部分来讲:

1、适应未来的孩子需要哪些东西。(从心理学上来看)

2、是孩子的心思,你别猜。

3、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没有熊孩子的,但是我们有的时候还是会被孩子气够呛,为什么?

4、游戏到底哪好玩?我们常说的一个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到一定年纪以后就开始沉迷于游戏,你说不让他玩吧也不可能,但是如果放开让他玩呢,确实会对于他的学习也好,生活、包括身体、视力这方面都会有比较多的一些影响。怎么去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给予一些解决和调试的方法。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得到大学一期班的一个学员。我当时报得到大学的时候是用的是原来一个建筑设计公司。我自己也是学建筑设计出身的,做了大概有10多年一线建筑设计师。

为什么说今天我来讲的不是建筑设计空间相关的一些东西,而是讲的是心理咨询的东西呢?因为从去年开始我正式和一个朋友合伙做了一家综合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请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些老师来做我们的一个内核的技术支持。

我们除了做一些一对一咨询、课程培训、企业一些体制外的,我更重要的是觉得想做这么一个工作室。我在天津这一块地方,一直没有见到的比较好的这样的一个团体治疗。

为什么说团体治疗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呢?我们之前对于心理咨询大家一说的话的概念,就是进入一个房子,你和咨询师之间面对面一对一,私下里讲一些别人永远可能不知道的一些话题,那这样保持你的安全性和打开。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他们并没有严重到需要非要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去解决,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求助的话,在心理咨询上来说,你越是水平不错的心理咨询师,他每小时相应服务费用也会比较高,就会导致很多人,他们觉得如果不够严重,那是不是就还不需要去找心理咨询师,因为也是一笔不小的一个花销。

如果找比较相对来说,单价低的心理咨询师又怕不靠谱,那干脆不如自己去学习。我们在高校也好,在一些培训机构也好,就是有主动来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咨询的一些非从业人员,了解到大部分啊可以说70~80%,他们最初对于心理学产生兴趣,都是源于觉得自己在心里问题上有一些困惑,有一些不清晰想要自我调节,是本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来学心理咨询的。

我自己是做建筑师,然后学过心理咨询师的一些内容,但是那时候是国家不允许考心理咨询二级的证了,而且我了解下来,其实之前考证确实也是鱼龙混杂的一个状态,所以后来就没有去把它考下来。

我想解释一下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师角度来看,我们在工作中大概会需要用到的有设计心理学以及行为设计学,主要是关系到我们在空间里面怎么去应对人们的一些反映出的下意识的行为,以及它产生的一些问题。

回到心理咨询师,我在学习中发现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它叫具身认知。具身认知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如果你开心的话,那你就自然而然的会笑。如果你常常保持一个笑容,常常面对一些事情,给自己一些多笑的机会,你的心情也相应的容易开心起来。

体现的就是在空间也好,在环境也好,或者甚至是你自己的身体暗示,其实与你内心的一些情绪和感觉会互相的产生作用。它并不是必然是因为你的情绪不好,或者你的心智上觉得我现在不开心,然后你就不开心,他的身体对于这个东西是有反向作用的。

这两点我们觉得最大的一个重合,在我个人看来,就是在同理心的方面。都是这两个职业的一个非常基础内核的一个点。

同理心简单粗狂的解释就是我们可能看过一个英剧叫《夏洛克福尔摩斯》,里面有一个叫演绎法,演译法翻译过来就是观察术。观察术,我大概找了一个这样的图形例子。

福尔摩斯在勘测一个作案现场的时候,他发现受害人身上的一枚戒指,他拿起来仔细的看,这个戒指外侧的是有一些脏,内侧是干净的,然后他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大概结婚十年,而且婚姻不幸,原因就是这枚戒指上给予了他很多很多的信息。

之所以他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就是他能够进入到这一个受害者的心智状态,去看待他身上反映出的这些细节。为什么他的戒指内侧光滑,外侧肮脏?是因为他经常脱换戒指,婚外戒指的原因就是他会有一些婚外情,在做有婚外情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戒指拿掉,然后他回到家才会去把戒指带起来,说明他婚姻并没有结束,但是已经名存实亡了。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在剧中是说其它的首饰是和这个戒指很不一样,其它首饰都非常干净。福尔摩斯能看到这一点,他能够进入到受害者的一个当事人视角。

那我们讲的同理心也是一样,我们要进入对方的视角。这个点可能我们得到大学同学还有一个优势,理解起来就是我们都做过私董会的培训。私董会的培训,现场的讲师都会强调同理心的一个重要性。同理心最重要的就是它不等于同情,它是要进入对方的视角,可以说你不需要太多的情感驱动,更多的是你要去认真的观察,切身的去体会。

这样的一个区别,回到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对于很多家长,孩子都是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对孩子的爱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爱的方式以及他们爱的出发的视角,有的时候是可以值得去商榷或者去改进的。而那一个点就会导致他们在需要同理心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做到同理心,反而变成了同情心。

这两个身份说完以后,顺带说一下,就是在这两个身份之后,我想讲的是在心理学上也好,心理咨询也好,其实讲了那么多东西,我们只要记住两个最核心的东西就行了。

人的心理学咨询方面,我们只是去强调研究我们的行为,那么关于行为我们就简单的把它分为一种是下意识的或者说无意识的行为。

有一种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后的行为,大概的比例其实没有特别精准的一个术语,但是学界有一个大概的数据比例是四六比,甚至有的人可能会超过50%,就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行为主要就是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脏跳动.......是我们在突发的一些事件是不经过思考的一个下意识反应,比如扔过来一石头或者丢过来一什么东西,你马上会躲一下,这个时候不需要你去想;还有你从小到大自然而然就会锻炼掌握的一些技能,比如走路就是一种技能。

虽然听上去走路好像不是说专门需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在我们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去锻炼他们。下意识的,不需要想的,在知觉意识之外的所有的心理活动,他们带来的这种行为都叫下意识行为。

那另一方面反过来就不多说了,思考后的行为自然就是你要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一些加工,你要去关心这个群体对你的影响,包括你在后天会刻意的去学到一些技能,这些技能未来有可能是辅助你,走向你想去的方向,也有可能是为你赚取一份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个收入。最后他们所有思考的行为会在我们的不断的尝试中不断的获得反馈,变成我们的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到最后我们可以管它就叫习惯。

很多人就会说我知道我有拖延症,我应该改我的拖延症,但是当他定了很好的计划,当他用了很多很多的工具,像什么番茄时间,像什么其他的一些时间管理都用上,但是最后都坚持不下来,或者说甚至就是虎头蛇尾,连开始都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个原因就是,如果你在思想上认识到你的行为,你想去改变它,你觉得我从思想上认为这个行为需要改变,它就能改变的话,那你就错误地理解了我们的一个心智发挥作用,以及产生对行为影响的一个过程。

我们真正的一个对行为的影响,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习惯。在心理学上也有一种说法叫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它不是说让你觉得呆在这个地方舒服,它更多的是让你觉得你呆在这个地方会很有习惯,很熟悉,同时你会有一种掌控感。有句老话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因为他没见过,他不觉得这个东西他控制不了,所以他当然不觉得害怕。

那其实孩子也是一样,你看小孩他敢摸电门,原因是他不懂,没有受过这样的一个教训。那么这样的经验,这样的习惯在我们从小到大方方面面养成以后,它就变成你印在我身上的一个内容,那我们想要出现新的行为,我们必须用新的习惯来替代旧的习惯。

而不能从意识上,像做手术一样去去掉一个旧习惯,说能够把这个旧的习惯完全切掉,然后放进一个新习惯,是做不到的。

它是一个覆盖的过程,用新的习惯慢慢的浸润过来,慢慢它变得比旧的习惯使得你在下意识的反应中更方便,更顺手,更熟悉以后,你才能真正把这个旧的习惯改掉。
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讲的是礼物。

前面同步了一下我们对心理学的一个认知以后,讲到礼物的话,我觉得有中国有个老的一个习俗,特别好玩,叫抓周。抓周的话我找了一个图,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现在的话就是到了这个周岁的时候还会把孩子抱出来,地上放一堆东西,这个东西都有寓意。

那其实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看了看,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是希望孩子变聪明;
二是希望孩子平安;
三是希望孩子幸福;
四是希望孩子富贵。


那从心理学上我去给了这几个比较抽象的词儿背后在心理学上,它的一个对应的解释。

1)聪明

什么叫聪明?就是你能找准你的人生地图,你能找到你的人生方向,你能找对最近的,最对的那条路,这个是在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比较聪明的一个人,而不是说我们常说的那个智商和IQ。

2)平安

然后平安的角度,其实讲的不是说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确知我们能够不遇到任何风险,不面对任何。可能产生的困境,外部的世界我们是控制不了,我们能控制的是当我们面对困境,面对风险的时候,我们拥有一种解决的思路以及行动的能力,这个能保证你最大限度的有长时间的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去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3)幸福

那至于说到幸福,其实很多人在心理学上或者说在心理咨询的角度,我们看到很多的人觉得不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幸福是诉诸于外的,是挂钩于外部。

那么翻译成心理学的话,它就是没有自找到自己的一个生命的一个内驱力,也就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生活,所以他要把自己的对于生活的愿景也好,什么也好,去挂接到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一个人身上,然后通过去帮助对方或者说满足对方来达成。那如果对方出现一些变动,是他无法去解决和掌控的时候,那它整个的所谓的幸福感就崩塌掉。

4)富贵

最后说到富贵富贵其实在我个人来看,就是财富这个事情核心来源于和外界的一个勾连能力,如果你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那你就有更多更大的概率去获得你的这个小圈子里面比较好的一个信用价值,那这样的信用价值它的变现可能就会非常大。

那回到富贵,这个说多少人会愿意帮助你,那最简单你就是建立让别人对你拥有一种信任感,或者是让别人喜欢你,那这样的话在心理学上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很多人嘛现在我看育儿上面,孩子从周月6个月开始的孩子到两周岁的孩子就切分出了好多阶段,有非常详细的一套系统怎么让孩子补身体,开发智力.....一直维持到7岁,要截止了,截止告诉你说,这个是你脑发育最重要的一个时间,你错过就错过了,后面是补不回来的。

那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的孩子已经8岁了,你看到这个时候就会很绝望。啊,我的完了我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啊,我的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前期的开发不足;啊,未来肯定要吃亏。

那我们这样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孩子当一个 super baby的一个方式去培养。

我觉得这个方式它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有点过于孤注一掷了。我认为人的一生啊是它是还是一个马拉松,我们只是说从脑部的发育来说,我们也不是到7岁就截止,我们其实是到25岁才是一个正常人是脑的发育完全结束的一个状态。

那我们的孩子呢在之后的人生中脑发育停止,也不代表我们在其他的方面不能更进一步,我们的为人处世也好,我们寻找自己事业的方向也好,我觉得都还有很大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首先它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应该是阿德勒提出来的,是一个叫逆商的一个概念。
逆商和情商和智商的区别就是逆商他关注的就是自我,你自己有多少的一个抗挫能力,以及你自己有多少的一个抗压能力?

其实我们往上看,如果说从全人类里面选优秀的人,那这些优秀的人,又出身于普通的人,那这样的角色最可能的一个行业是什么呢?最可能的一个行业其实是宇航员。宇航员需要有比较好的数理化能力,同时又需要你有比较好的一个心理能力,那这些人他才能在那种茫茫的太空中去为全人类做一个代表,然后去做一些为全人类去改变世界的一些事情。

那么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他们的一系列要求,宇航员的这些要求,可能是我们对应适应未来的孩子的一个要求的模板。为什么?因为未来的事件从现在开始是人工智能的这个浪潮又开始起来了,也已经经历了这么10来年了,那么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停止点,那更多的人就会不断的发现之前的一些行业,之前的一些职业在不断的被智能所替代,或者说被智能所重新的定义。

那我们之前不管这个孩子他积累了多少东西,当他来到这个社会的时候,都有可能会面临一次翻天地覆的一个变化。

如果孩子本身他只是在他原来擅长的领域,一直在经营,一直在钻研,那突然出来告诉他说你擅长的东西,机器直接就把你替代掉了,你再怎么玩你也玩不过机器了那这个时候。这种挫败感。如果孩子没有建立很好的逆商的话,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一次失败风险。

所以核心来说我觉得适应未来的孩子,我们现在在基础的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开发培训之外,最核心就是要把这个孩子他在心理学,包括哲学,还有海外的社会学的一些概念上,培养起来主要核心是要建立它的一种和理性的抗压能力。
对于心理状态的失衡,我简单也分了四个阶段,这是为之前有很多家长来了,他觉得说呀孩子问题很严重,我们听完他的描述以后,请他把孩子再带过来,我们又和孩子详细的聊了聊,发现其实没有他所描述的那么严重,甚至这个问题本身也不出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个点呢还是有很多家长他不太清楚,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就再说一下,我基本上给它简单的分成四个阶段比较好理解,分别是叫:心理上的麻烦,心理上的困境,心理上的问题以及心理上的疾病。

我们常说的那个需要线下一对一咨询的,是要进入到第三个环节,这个黄色的问题阶段,它需要一个专家的引导,然后进入到最后这个阶段,进入到疾病判断,它需要医院去下判断,同时要开一定的这个精神类的一个药物,去先解决器质性的一些问题,因为有的人他可能这个时候他时不时他的身体就会痉挛,就无法无法呼吸。那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说别的东西了,先保住他的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保持它能够和外界正常的互动沟通,包括像自闭症也是类似的概念。

那回过来说前两个阶段其实才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人所面对的一个情况。那这两个状态中最近最轻微的是我们要麻烦我们在每一次心里让感觉出现不舒适或者感觉奇奇怪怪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就是你可能面对了一些麻烦,那些麻烦大部分是可以在有正确的方法,有积极的心态下去自我调节的。

那当你如果没有在前面做好这个第一步,那你可能会从麻烦滑入到困境,或者说你本身你周边的这个亲密的环境也好,就是你的家庭或者说你的朋友,甚至说你的恋人,他们这个环境比较差,这个环境会构成对你来说是一个外部的一个像往下拽你的一个绳子的力量一样,那它就会形成一种困境。

如果你能够去找到好的方法去调试你周边的环境中的人与事,那有可能你能去改善这个环境。如果你实在做不到,同时他对你的影响又很大,那你就要想办法去脱离掉这个环境,而不要是把自己困在里面,因为当你在麻烦中不解决,你会掉入困境。你在困境中不解决你就会进入问题,而你在问题中如果还拖延,确实是有可能变成疾病。

所以说这四个阶段,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我把它又分了三个时间段:

1)4~10岁的孩子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第一第二阶段的事情。但是这恰恰是这个时间点,因为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觉得没那么严重,没那么复杂,反而在这个时间点就滑过。

2)到了青少年期会有一波爆发,会出现集中的第三个阶段的事情,在一些严重的孩子身上出现。然后更多的人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3)到了19~25岁的时候,很多人他才开始去想去反思去看书,他以为自己能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调节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那个时候可能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复杂,非常难以去分析。

那这个时候他可能哪怕他能自我调节,或者我们用团队疗愈的方法去互相帮助,但是你在第一次的时候还是最好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帮你确认一下啊你到底是哪些问题,你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人脑发育这三个时间段也很有趣,我把它大致分了一下:

1)4~10岁的这个时间段,我们叫他儿童,而且后面这个黄字是想告诉大家,在你在儿童期的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是你的父母,你最常处于的这种对你产生影响的这个心态,心态产生影响的环境是你的家庭。

2)11岁到18,那就是我们所谓叫初高中这个阶段,那你就是你的伙伴和你的学校才是对你产生主要的心态影响。

3)到25岁之间,那就是你的恋人包括我们简单的进入社会工作。

那么三两年的时候,这些时候呢看起来没有大部分人是不会面临什么特别严重的一些恶性事件的,但是在这个里面表面的这个水波下,隐藏着非常非常多可能很深的一些问题。有的时候呢他们会伴随你一生,就像一些病毒就是伴随你一生的,它也不会致死,但是时不时可能环境也有变化。别人可能没什么事,你可能就呼吸困难,或者说别人只是生一场大病,你可能就面临要出现这个生命危险的问题。那这个就是说你相当于你的免疫力的下降。

我们在4~10岁11~18以及19~25岁这三个时间段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也会去着重根据不同的一些情况,从不同的地方去入手。

包括说你在10岁以前,更多的是其实是父母要一起来参与,而很多父母选择的是只是把孩子送过来,他们觉得我很忙,所以孩子心理出问题了。那我现在花钱找这个专业的厉害的心理咨询师给我的孩子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就是在他的身上是根本他不来参与,他不去做一些改变的话,孩子靠孩子自己是没办法走出那个情况的。

到11岁到18岁,可能家长相对就辅助一点,那么就要和学校去合作,就要去把他们的伙伴关系建立起来,这个时间段是在我个人看来非常适合做团体互相的一个治疗的一个阶段,这个时间段也非常宝贵,因为是孩子们形成一种情绪习惯,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到19岁到25岁之间,孩子他从有一群小伙伴变成了他的好朋友会变得少一点,然后里面会出现他心仪的爱人,然后会有这种亲密关系。在这个阶段中亲密关系与11~18岁之间,它的区别就是这个时候会更多的考虑去一个比较长的一种关系,他就不再是那个11~18岁那种,以体验好奇为主的这样的一种尝试,情窦初开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得回到当事人身上为主去做解决,那么家长也好或者学校也好,都只是外部的因素,只有从当事人身上去点滴的去做,或者说跟他非常亲密的恋人身上一起去互相努力才能解决。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那我们采用的介入手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群里面我了解目前看下来,大家好像都是在这个4~18岁之间的这个孩子,那其实家长在这个里面,哪怕你进入青春期,家长依然是比较重要的一环,他只是不如4~10岁一样,那个时候他是完全主导,那这个时候家长的行为也非常重要。

回到今天的主题,家长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其实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核心的话就是要解决一个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一个是给予它的这个外部的空间环境的问题。

那我们假定我们今天就有三个神秘的礼物,这三个礼物如果缺失了,它有可能会发展成以下的这些各种各样的一些状态,他们随着这个严重程度有可能会影响生活。
这也是我们讲第一个礼物:孩子心思你别猜。

很多家长来了,他们会带着一种问题,说啊我的孩子最近有什么什么样的事情,您是心理咨询师,我想问问您,您告诉我他到底怎么想的?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表现的说家长呢,他其实已经习惯于他不和孩子做直接的沟通,他想直接的明白孩子想什么,这样的事情呢可能是从很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和孩子在交流互动中,他就去对孩子的行为做自己的一种研判。

比如孩子哭了,他就觉得这肯定是饿了,孩子闹了那这肯定是冷了。然后再继续长大孩子又更复杂,更结合一些其它的行为的时候,他依然用原来这种简单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归类,说今天啊孩子不高兴,那给他买点好吃的,明天呢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了,那我得好好的训训他。最后呢慢慢孩子心里想什么,他完全搞不清楚。

其实这个原因非常简单,我们错失了和孩子建立最好的一个信任以及沟通机制的一个时间段。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家长从一个自我中心的状态走出来,去尝试把自己变成一个沟通型的家长。那沟通你想想怎么做呢?
我举一个例子,讲讲我的名字的由来。

我的名字叫曹逸丁,这个“曹”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它是我奶奶的姓;“丁呢是我爷爷的姓;中间这个“逸”是孙中山,他字逸仙。这个是我爷爷比较喜欢的,或者说比较常见到的一个人拿来去给周围的人去讲,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们可以向孙中山学习。但是我爷爷是在我快出生之前他就患了癌症,住院,然后在我刚出生以后就去世了。

我在实际中是跟我爷爷是没有见过面的,所以我奶奶当时就非常伤心,我爸爸就跟我奶奶说,你给这孩子起个名字吧。让孩子这个事情给我奶奶分分心。那对她来说的话,她就觉得我爷爷当时患病就是过于操劳,过于对自己为了证明自己的一些事情去做,那她就希望我能够安逸一点,不要那么的拼,不要那么的就坏了身体。另外的话正好这个“逸”字是与孙中山相关,同时呢他又和这个回忆的“忆”谐音,所以就叫曹逸丁。

那当时我大概在四五岁开始,我奶奶就总跟我讲,这个小猫小狗他们应该怎么生活,然后另外讲的就是说我爷爷的一些故事,讲小猫小狗是告诉我一些比如吃饭不能挑食,比如要按时睡觉,讲我爷爷的故事呢就相对来说会复杂一点。

那个时间我妈回忆说,她觉得当时我奶奶给我讲的事情太深了,我听不懂,但是她给我讲的次数多了以后呢我有印象。从我小的时候我就对我爷爷啊很好奇,而且有一点点的崇拜,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他的行为。

比如说我知道我爷爷原来是从上海在他们村子里出来,跑到北京来看这个大世界的,所以我就组织我们这个院子里的小伙伴,那个时候大概也就是刚刚上小学,我们跑了很远,跑到市中心的那个公园去玩啊回来。

当时是觉得很冒险,很开心。然后我奶奶给我讲过,我爷爷在她怀我爸爸的时候,给她去村里面去抓田鸡(我们叫青蛙),然后给她补营养。因为家里没有钱,也买不起别的营养品。那我觉得也挺浪漫的,然后我就看见这个蝴蝶挺好,我就给蝴蝶,然后做成标本送给我心仪的那个小女孩。

另外的话再比如我记得那个时候就是我们院子里面有一些坏孩子,总在欺负院子里的孩子,那我就和他们组织院子里孩子和他们去打斗争。我奶奶跟我讲,我爷爷他一生就比较直,有的时候可能是为一些事儿他打抱不平,然后他会吃亏,但是他吃完亏他下一回,他觉得这个事是对的,他还是要去做。这个对我也很有激励。

但是做了这么多事啊,就可以看到从侧面在我爸的眼里,我就是那种太调皮的孩子,他们又是双职工,那我在家里呢就待不住,最后我爸没办法就把我放到我妈的医院。放到医院里面,我当时小长的胖乎乎的,还可能小,护士们都比较喜欢,就逗我玩,让我去讲讲话,然后我呢就把我爷爷的故事,我的故事啊就巴拉巴拉开始讲。

后来看病的一个大叔,他就推荐我说,他说我是这个广播电台的,觉得你挺会讲的,你要不去参加全国的讲故事大赛。我就糊里糊涂就去了,去完以后拿了一个二等奖,获得了一年的故事大王的一个书,我记得就是一年的期刊。另外呢还赠了我一套4本叫《丁丁历险记》。

我通过看丁丁历险记呢又重新的对于自己的名字呀自己的未来啊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像我呢就觉得自己不想当一个安逸的人,我想当一个比较任性的人,比较洒脱的人,后来我发现这个“逸”还真有一个另外一层含义是飘逸,这让我就感觉到啊其实一个字它可以有很多面,那其实一个人也可以很多面。

那我刚才在干嘛,我刚才就是在讲我这个名字的由来,它其实就是一个故事。我经常跟一些孩子在一起,最开始的时候,我都会去从这些故事开始讲,当然这个故事不一定像今天这样要讲这么完整,讲全讲完,但是在讲的过程中,其实我是去激发对方,去激发对方给对方示范,我们去怎么样去互动沟通,怎么样去把自己心里的一些事情,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讲给别人听,那其实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你只要做示范,同时去坚持去刺激他,他很快就能跟上你的这个节奏。
首先讲故事呢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让孩子去重新观察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中面对的一些事情和细节,然后再把我们之前说过的对于自己生活的理解,重新进行自己的一个认真的一一个思考。

那么这样的事情呢就能够让他首先感觉到噢我的生活很有趣,我的这个生活每一个每一点每一滴呢其实都是我经过一些我的思考,我的判断,我做的一些事情,那这些事情我都能讲出来,他会有一种骄傲感。

第二,通过这样的表述,他能够锻炼一个了解到这些和他沟通的大人是真的在关心他,真的在关注他,然后他和这些大人之间可以用这样沟通的方式去互动,而不需要用情绪发泄的方式互动。

很多孩子他有的时候,当他有些诉求,但是他也不不太会表达的时候,他只能最后诉诸于一个情绪的方式,比如哭闹,然后去跟你去要求一些东西。但实际上要求这个东西它只是表面的本身的一个事情,它背后深层次潜藏的更多的就是孩子要的是关怀、关注以及家长的陪伴,这才是一个孩子他真正要的一个核心。

所以我们讲故事与孩子培养这个故事力,他除了是我们能够建立一种沟通的榜样,能够建立一种和孩子打开心扉的这种习惯性的机制,就是我前面说的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能给他建立一种意识。

就是我们把我们对他的爱和期待非常直接的传递过去,而不是很多中国家长采用的是一种偏隐晦的方式。就是他觉得我喜欢你我就对你好,但是我又不能惯着你,我得为了你未来负责,所以我要对你严。

可是在孩子那一块,他是理解不了你这么多的内心活动的,而且甚至你自己有的时候都未必能想得清楚,所以给到孩子感觉就是你这个人挺分裂的,你这人对我做这个你也不满,做那个你也觉得不行,我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反正到最后那我就按我自己的想法来。

好,那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理论就叫故事力。它主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和孩子之间,家长总是会跟孩子想什么,不明白,其实没有必要去猜,你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直接能够和他去沟通。那你跟他沟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讲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做示范,你才能激发对激发到他。
1)细节,讲故事的时候不要太复杂。我们不是训练一个剧作家,也不是一个小说家,更不是说我们培养一个口头表达的高手啊或者演说家辩论家,我们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描述自己生活的一些细节,那同时他能够与你去在这些细节上达成互相角度的一个重新的理解。

2)它最更最关键的几个点就是它要真实,它要具体,要发乎于情,这才是我们的重点。

3)讲故事的时候,既然是示范和激发,所以我们就不是自我表达为主,不要一口气讲的开心了就不停的讲。

4)只要看到孩子有提问的时候,那就跟着孩子的提问去加细节。

5)如果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就让他来讲,那在孩子开始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去听,同时呢去问孩子一些问题,然后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去延展他的故事,让他重新去看待自己故事,多维度的一个好机会。

那方法呢其实得到已经教了,就是5W1H的那个提问方法大家就可以用起来,包括说6个帽子的思维方法也可以和孩子去进行互动。听起来自动会是一个很高级的一个开会工具,但其实我们可以很早期就把它用在和孩子进行有效的这样的一个交流沟通中。

6)最后的话呢就是当整个孩子讲完以后,那我们还可以再提问,挖掘几个它故事的细节。

这个是有助于帮助孩子,就是他有时候讲的是你没有看到的事情,那他有时候为了获得你对他的表扬,就是当你是一个很关注结果的家长,已经给他造成这样的一个心理定位的时候,他会为了获得你最终的一个表扬,他会去做一些编造和一些改这个东西。

就和我们前面说的那个东西产生了一个偏差,因为我们这个故事不是为了编出来当小说或者剧本卖的,我们最核心的是让孩子讲最真实的事情去回溯自我的。所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能够去发现他是不是有做这样的事情。

7)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学问,学问是由问而学。当你对一个事情有关注的时候,你就能够找到不同的一个提问点,然后你能对他有更深的一个认知和习惯,那对于他以后培养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建立一种比较好的认知,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基础。
所以第一个礼物就是我们的故事力,那第二个礼物我们其实讲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熊孩子。

这个话呢从道理上是对的,但实际生活里面就是大家不管是辅导孩子作业,或者和孩子的日常中就孩子莫名其妙就闹起来了。

所以说世上确实不应该有熊孩子,但是为什么家里那个就能让你气吐血?

核心就是他们没有学会放慢自己反应的一个情绪反应的一个速度,所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里面呢有一个叫杏仁核红色的,还有一个叫前额叶皮质。这个杏仁核就是我们所谓叫应急反应的一个东西。然后这个前额叶皮质呢就是我们所谓叫后期逻辑分析,然后我们的理性的一个东西。

在孩子身上的特点就是孩子是一个连续成长的个体,那他最早在刚生下的时候他就有杏仁核,所以像哭啊闹啊这些东西,他一生下来就会但是你说跟他进行逻辑沟通,跟他进行更多更复杂的一些行为,那他在成长中是慢慢建立的,那什么时候前额叶皮质开始进行二次发育,就是在青少年期会有,然后它整个完成所有的一个大脑稳定,大概是在25岁这个阶段。

所以在青少年之后,我们就需要在他的这个前额叶皮质发育的过程中,同时去很关注他在后天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培养,以及他对于情绪控制的一个习惯的养成。那应急反应这个事情其实很正常,就是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刺激,他没有应急反应,这个是挺可怕的,那应该反映它一般表现出来就是两种形式,一个就是战斗,一个就是逃跑。
这个是我们老祖宗在这个野外环境中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建立的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我们看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我们第一反应先躲开点,或者先打他,把他赶跑,别让他伤害到你,因为可能这个伤害就会带来,你无法接受的一个生理上的一个伤害。但是回到现代社会中,我们这个机制并没有能够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啊快速的进行一个变化。

那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就得有意识的去尝试去在日常生活中克制和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理解它背后的原因,不管你是战斗还是逃跑,你背后的原因就是恐惧。

恐惧,有的时候是基于说你对未知的恐惧,有的时候是基于你对你丧失你的这个社会身份的一种恐惧,这个社会身份的恐惧,他就类似于我原来在这个地方好像是说了算,然后突然好像说了不算了,那我为了维持我的身份,为了维持我的这个位置,那么我就要做应急反应。

那就是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家里小的时候,可能家长唉觉得孩子还小,经常答应一些各种各样的要求,等到家长觉得你现在都已经几岁了,该懂事了。

他们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孩子的懂事就是得一点一点的提升,他并不会因为说突然到了7岁,或者突然到了10岁,他就突然就懂事了,并不会这样。
回到说我们后天理性的话,我们就要把前面第一个小礼物用好,就是故事利用好,故事利用好是什么概念呢?故事利用好呢就是我们互相已经在前面第一个礼物里面建立了这样的一个沟通机制。

那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当我们出现孩子有应激反应的时候,家长不要跟着孩子一起做应激反应,也就是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大声的去呵斥他,或者用高声高音量的方法方式去压倒对方,而是应该用平静的冷静的稳定的这样语调和他去开始去一起观察他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

比如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孩子到了一个饭厅里面本来要吃饭了,然后突然呢这个孩子就上蹿下跳了,本来在外面还让你抱着他,一进饭厅坐下,坐了5分钟突然就来劲了,一会跑到这看看,一会跑那玩玩,你把他捞回来他就开始闹折腾。

那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呀为什么这孩子要这样,然后你说打他吧又有点觉得不好,但是不打他吧,他闹得周围人都看着你,又挺难受的。最后可能连饭也吃不好,或者就吃不成这饭。

那其实大部分的情况是因为孩子没有受到家长的关注,他没有参与到整个的这个点菜的过程中,那他就感觉自己被隔离了,那这个时候他无聊,他就要找一些事做,来吸引家长注意,当他发现他的这些事情能吸引来家长注意,他就会放大这个事情。

这个也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中,家长无法理解的一个点,就是孩子有的时候一些行为好像他是带着故意性质的,你越说他反而越来劲。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你的声调过高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他就是无法接受的一种语音,类似于一种噪音从耳边就过去了,他听不到。第二种是当你用高声调跟他说的时候,他会兴奋起来,因为他会觉得他会用更大的声调和你去互动,他反而会在跟你的模仿中会变得更加亢奋。

所以我们要把第一个故事利用好,这个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察到底刚才发生了什么,你会现在做这些事情,然后你看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把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把他的情绪拉回到通过他去观察,通过他去表达,慢慢的回到一个平复的状态,那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事情不可能到了具体的事件中,就一定说啊这个事情一出,我用这招马上就解决。但是长期坚持的话,孩子这个情绪控制能力一定会改善。

那更多的话呢我们还能看到就是有这样的情绪问题的孩子,当他再大一些的时候,他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他往往会说什么?他就说啊我好可怜,我好难啊我好惨。然后叭叭叭说一堆,或者他就说谁谁特别坏,谁谁特别不好啊,谁谁怎么怎么样。也有少量的孩子,你跟他沟通中,他就说反正说那么多也没用,就是现在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其实就是很多前面一两次来的这样的孩子也好,家长也好,都会这样,尤其是这个情况特别严重的孩子,他的家长往往会身上有同样的一个情形出现,这一代的证明就是孩子是模仿家长长大的。

那么这些东西它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什么?就是我好可怜,就说明他无法关注别人。从小他可能就没有建立一个与外界的一个沟通机制,也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礼物没有建立没有用好。那么一直说别人不好,那就说明他无法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他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就是他只有单一视角,这个也依然还是说沟通的一个问题。所以说我们的第一个礼物是解决第二个礼物的一个基础。
最后说到怎么办的时候?是因为当他前面他既不会对外界表达,也不会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我这个事情很难去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这可能就是我的命运,这可能就是我的性格,就就会伴随我一生。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也好,甚至到了中年人,他都会觉得说我的命不好,怎么怎么样。是因为他旧有的习惯一直在不断的重复这样的一些负面的一些反馈,最后他一直感觉无力。
这个有过一个类似的实验:

如果把一只狗拴在笼子里面,你控制住它,一直电它。然后另一只狗呢,你给它关笼子里面,它只要挨碰一些地方,电击就会停止。那么这个一直无能为力的狗,时间长了以后,你把链子松开,它也不会跑,被电它也依然在原地呜呜的惨叫。这个原因就是一样,它叫习得性无助。
在心理学上那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用的是一个我管它叫节拍力的事情。
回到我们刚才说我们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我们音乐里面打拍子一样,打拍子的时候呢你可以在一秒打2拍,打4拍,打8拍,但是如果说让你一秒打32拍,那你可能就打不出来了,那是因为它超越了你的身体运转的极限。

那我们所谓的应急反应,所谓我们对外界突发情况的判断也一样,当外界有很多信息同时涌过来的时候,那可能你会突然一下变得非常狂躁,非常愤怒,或者说是你会马上躲起来。

那这样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多元信息过来的时候,我们在第一个故事力这个礼物上没有做好一个锻炼的时候,我们来到节拍力的时候就需要去把节奏放下来,然后再用故事里的方法去拆解一个一个的事情。

这个事情呢如果严重一点的话,像有一些强迫症的人,有一些焦虑症的人,他都会出现一些幻听幻视,就是他在一些信息非常嘈杂的环境里面,他就会感觉难以呼吸,会晕厥。这个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它一边控制自己的呼吸频率,同时跟着自己的呼吸频率,一个一个的去观察周边的一个一个信息,每次只看一个信息,每次只解决一个信息。他随着这样的方式,他就能慢慢的把自己的呼吸,把自己的状态回到一个平常的状态,这样就会解决他的一个昏厥的问题。
那回到我们说这个方法,我们怎么教给孩子,那依然还是说我们要自己去做示范,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应急反应的时候,先要自己能够保持冷静,然后通过观察,通过分析的方法和孩子去一起挖掘它表面上这些不不讲理的要求,背后的深度需求是什么。
第一,我们要训练的不是记者,也不是所谓叫心理咨询师,也不是训练特工,也不是训练宇航员,那他们不需要那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或者是超越常人的心理压力。我们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学会把自己的情绪亢奋起来的时候,然后把拍子慢下来。那在这个慢慢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一个小细节点,就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说站在旁边去指出孩子的问题。如果你是站在旁边指出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你应该该该干干什么,那这个时候大概率是孩子不会能够走下去的,你必须拉上孩子的手一起往前走。

第二、家长作为在这个时间段,大量家长还是家庭中强势的主导的一方,那么责任越大,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那我们就要作为整个这个家庭站出来去承担一些后果和弥补过失的一个优先表率来带动孩子。也就是说比如孩子今天在外面做了一些事情,你这个时候如果说怨孩子或者说这孩子不听话,这孩子怎么这样,一点都不像我,那你这个东西就失败了。

你这时候该做的就是说,带着孩子一起先向对方表示,这是我原来没有做好等等,然后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分析,然后去解释我的孩子刚才我跟他沟通了,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去求得对方的一个谅解也好,或者求得对方的一个理解也好,那通过你这样的示范才能让孩子明白说,噢!原来应该这么做,原来这么做是可行的,而不是你把所有的压力所有的过错丢到孩子的身上。那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名叫节拍力。

节拍力主要是跳得有点快,减半就是学会面对问题,然后理解,我们需要有后果的承担,那这对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问题和建立不是建立一种他的这种守信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孩子他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就会出现自己说的话可能不算数。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学会去有一个意识说,我如果没有达成自己的这个承诺,或者我如果没有做到一些事情的话,我得负责以及我要怎么负责。

因为他们没有在家长身上看到很明确的一个表率,家长也没有在这个表率的过程中或者家长做了表率,但是没有在表率的过程中去引导他们,变成了家长是给他收尾扫扫屁股的,而他呢只需要在前面随便玩就行。如果形成这样的话也是比较不好的。

最后的话第三个礼物呢,就是我们讲到的大家在最近这些年应该是最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大概可能已经逐渐上升到30%以上的家长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就是玩游戏的问题。

玩游戏这个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这个随着算法这个逻辑它的改变,其实我们能够从人工智能的改变上找到一些点,找到点是什么?就是人工智能最早它的算法它是一种设计的思维,就是说我们去把人归纳总结经验,然后分析,然后怎么样去得出解决我们设计出一套算法,然后去模仿人的这种思维习惯,用归纳的方式来形成这种智能的底层,最后发现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

那后来呢有了这个叫学习派,学习派呢就是有大量的数据,大量的这个尝试,大量的运算,然后他自己去进行不断的反复的实验,反复的这个自我学习计划,然后呢有的时候可能设计,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出来的,但是出来那个结果就是对的,甚至能够超越人的一个想象力。

这个在教育孩子上的启发是什么?就是我们和孩子互动中,我们要认知两个点:

第一孩子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他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第二就是孩子虽然比你的年纪小,但并不代表着他就是处处都需要遵循你的标准和向你的那个方式去靠拢,他完全可以有可能有自己更好的一个方式。

所以在这个我们在教育也好,或者我们在跟孩子沟通也好,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孩子的那个模板,让孩子说你跟我学,我就这么做,你也这么做。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可能会造成一些比较复杂的一些问题。

那这个问题,就是当你如果自己身上有一些问题,你强制孩子去向你学习,那么这个问题在孩子身上会变得更加严重。

那从漫长的一个时间段,它在短期内可能达成你想要的一些诉求,但是时间一拉长,这些动作以及孩子最终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个你当年想象的那个好的结果,是因为你当年做的那个你认为对的事情的那个因,而导致的它最多有一些相关性。而在这个相关性之外,它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其它的纷繁的可能出现,而且最重要是由于你的强制会极大地压制孩子的一种自觉能力。

然后到最后的话两种可能,一是孩子变得非常叛逆,你说什么他也不听。二可能是这孩子变得就特别的老实。老实到就是你不说,你不抽一鞭子,他就不会往往那个左边走一步,你如果不告他,他就不会再多走那一步。这两种都是在由于强制导致的。
我们继续说的就是我们家长常常感叹的一句话,说这个游戏有那么好玩吗?怎么玩起来他就停不下来了。

其实回到我们当年来想,也是有的人是特别爱玩游戏,有的人就还好。那么游戏中的实际的一个点,它和学习到底有什么区别?就是说沉迷游戏好像很很容易,但是沉迷学习好像比较难,因为似乎学习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没有快感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或者说他们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就看一下心理学角度来看,他在学习与游戏之间是能找到一些比较明确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因为往往最后我们在学习中投入不进去也好,或者是集中不了注意力,或者提不起兴趣和动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出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就像游戏。

虽然大家都说游戏,我肯定啥游戏都爱玩,但实际上如果真的给你一些很差设计的很烂的游戏,你也是玩不下去的。所以那些好的游戏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游戏的这个魅力源。那其实游戏的魅力源你最后去对标一下我们很多的那种叫特效补习班,它会非常像它。

其实回到我们当年来想,也是有的人是特别爱玩游戏,有的人就还好。那么游戏中的实际的一个点,它和学习到底有什么区别?就是说沉迷游戏好像很很容易,但是沉迷学习好像比较难,因为似乎学习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没有快感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或者说他们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就看一下心理学角度来看,他在学习与游戏之间是能找到一些比较明确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因为往往最后我们在学习中投入不进去也好,或者是集中不了注意力,或者提不起兴趣和动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出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就像游戏。

虽然大家都说游戏,我肯定啥游戏都爱玩,但实际上如果真的给你一些很差设计的很烂的游戏,你也是玩不下去的。所以那些好的游戏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游戏的这个魅力源。那其实游戏的魅力源你最后去对标一下我们很多的那种叫特效补习班,它会非常像它。

比如说举一个例子,你的孩子数学成绩不太好,你想提高他的数学成绩,短期内提高了10~20分。那么有两个多月三个月的时间,那么优秀的补习班呢它就会非常好的拆分一下这个孩子,就是先做一个模拟测试,测试完以后知道这孩子哪块大概比较差,接下来就很好的拆分,说你在这个阶段就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然后能够帮你提分。

第一、它的目标明确且有分解。就是说比如说你现在要解决这样的一个定理的一个应用,那么这个定理,你需要分成三个层级去把这三个层级慢慢的走通,而不是说一步到位,你就要我今天扔给你一个定理,明天你就要举一反三都会用。

第二、它会有很好的一个激励机制和及时反馈,你的努力都看得见。补习班里面会有一定的,就是他每天带着你一起做这个测试,做一些东西,我马上就会给你相应的反馈和激励。而且你每做的一点努力,他都会让你能感受到,尤其是能让你周围的人对你有一些一定的反馈。

第三、难度的合适。这种也是好的补习班一个很强的一个点,就是他能够找到对你来说最好的那种稍微有挑战,但是又不至于让你觉得做5遍都是错的,做10遍都是错的,然后彻底丧失信心。你对于这种能力,对于这种知识的掌握,在你的预期上,在80%以上是能够达成的,然后你就会有继续挑战他的这种兴趣。

第四、你的学习成果是有展示的,同时你在学习过程中是有伙伴。
那这些东西我们回到游戏中就会发现好游戏也是这样。那其实虽然不可能说游戏和学习完全变成一致在当下,但是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如果会设计学习的方式的话,我们就能从游戏上去找到大家的那个兴奋点和快乐点,那对于孩子他爱玩游戏的这个事情,它可能有非常非常多的背后因素,但我们简单的去划分几个阶段来解决就行了。

第一个就是首先做一个年龄的划分,就是如果他特别小,比如说我们假定小学毕业前后做了一个分水岭,小学毕业前的孩子他的自控力确实非常有限,这个时候你要一定程度上去隔离它对于这种电子游戏的这种接触,以及它自己独自拥有一个电子游戏机的这样的一种随意使用的可能。

另外呢你要把这个时间用出来,就像得到常说的,是一个抢注意力的一个东西,像到了周末,他就一定会做一些这种分享,做一些这种直播和别的一些相应的机构去抢夺这个知识服务的一个注意力,那么你跟孩子在游戏上也是一样,还在玩游戏,你就要去跟游戏去抢孩子的注意力,你也带着孩子玩游戏,但是是玩其他的游戏,玩一些更能够辅助孩子去提升其他能力的。

因为游戏的话,它无非就那么几类,那几类的话它是把简单的那个背后练的那几个东西,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机制里面来回来去的去做。那我们其实还能做更多的游戏,这些游戏的话,比如说我们自己可以设置一些家庭游戏,把这个家庭里面的一些任务变成游戏,分类的一种游戏,就和它连连看会有点像。

我们在家里面也可以去带着孩子去一起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说你告诉孩子说你别玩游戏,然后孩子回头一看我不玩游戏,你在那玩手机对吧?就是你的表率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说这个孩子的话,如果大于了小学,毕业以后进入初高中了,那你这个时候你去强制带着他,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这个时候应该去跟孩子沟通去增加一个孩子自己设置自己时间表的一个机制。

时间表这个机制呢就是类似于右下角这个图,就是让他自己去设置一个自己时间表,然后自己去尝试,能不能完成,完成不了的话再提出修改的机制。

只要是在一个弹性的就是可接受的弹性范围里面都可以去做,他甚至也可以给自己安排这个游戏的时间。我们就按照这个表来执行,这样的话孩子会有一种被尊重和掌控感,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候他是建立自控力的时候,你如果这个时候把他的这种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给他就全盘做了,那可能孩子会很不开心。同时你也等于就压制了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东西的能力,那到未来他回到社会上也好,去了大学也好,需要他去自己去设定的时候,他也不会了。那个时候把这个时间就拖过去,会有有一点点滞后。

那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也可以尝试的去对应自己也做一块这个时间的一个管理表。然后你们俩呢看看有没有时间在学习上,或者你在你个人的提升个人的工作上,你们能找到交集,那你们在家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在一起一起去学习,一起去工作,让你展示给孩子。

就是说时间这样的应用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形式,然后父母也会这样做,而不是说你站在那边告诉孩子你要这样那样,然后最后孩子发现,这个家里面只有他需要做这件事情,而父母是完全不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则,那就会感觉你说一套做一套,这个对于这个事情就会有非常负面的效果。

回到第三个,我们就把它归结成一个游戏,核心其实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构建某一种行动机制,然后培养一种成长的心态,而不是一种固定化的心态。就是尤其不要跟孩子说一句话叫你就会玩个游戏,如果是这样说的话,孩子的这种成长心态就被你固化住,你要告诉他,你游戏玩的不错,你其他事情也可能能做得很好,或者你用玩游戏的方法去设计一些其他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信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被肯定需要被认可,但是不是那种没有道理的肯定和那种敷衍式的认可。这个时候的孩子他非常敏感,而且他非常厌烦这样的家长的反馈,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那就是家长觉得学习成绩不错,那就孩子自己来吧,让孩子跟你说一个什么事,你说啊行行,你觉得好就好。那他能听出这个话里面,你行行那两个字带出的那个意味,这些点都是家长可能平时无意识带出来的,并不是说家长就不关心孩子,那可能家长有其他很多忙的事情,他在那个节点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点,但是不注意这个点对孩子的伤害比家长要想象的深的多得多。

当孩子第一次得到这个反馈以后,你再想获得孩子对你主动的说,这样的话他会非常非常困难。
回过来说这三个力,其实到这个,大家仔细想想的话,是在育儿手册,在一些心理学书籍,在一些各种各样的渠道,可能也看过了很多有一点似是而非,很侠窄的一些东西。

我给它整理了一个这样的一个顺序,我们先要从故事力入手,然后在提升我们节拍力,最后再去增加我们的学习力。因为我们故事力要锻炼大家的是一个观察和沟通的一个东西,然后在节拍力上锻炼是大家反思以及去承担自己责任的一个东西,到最后的游戏力你才能具备这种结构化的设计一套机制,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去达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这个事情三个关系,最好是从左到右依次递进,如果你非要说上来就要让孩子具备游戏力,但是它的故事力和节拍力本身非常欠缺,你是很难跳过这两个直接把游戏力做好的,或者说你哪怕做了,你可能也是做了个形式,它是不到位的。所以虽然说游戏力是一个最综合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前面两个去,好好的把那个基础打扎实。

那最核心的一点说这么多,今天说来说去说这么多,我觉得最核心一点就是千万家长一定要注意,你要关注孩子,要重视孩子,要和孩子互动。

那么你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但是你不能简单的去批评孩子的结果,也不能随意的去频繁的批评孩子。批评一定要是克制的,要是比较有思考的。

那表扬可以说更多无限一点的吗?表扬可以比批评多一点,但是表扬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去说。而且表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要表扬他的行为的动作,而不是表扬他行为的结果。如果你表扬结果的话,孩子就会认识到一个点,就是不管我怎么做,反正这个结果好才叫好,如果结果不好你就会批评我。

最后孩子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就是那只有结果好才是好,这样会导致一些我们以前遇到过的情况,就是孩子在高考时候会突然出现,学习成绩可能还中上,但是临高考的时候会变得非常非常的焦虑,没有办法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这就是因为他对于高考拿到那个他心目中定位你会开心,他会满意的,那个高考结果没有那么大的把握或者他自我信心不足了。

这个时候由于他建立的是一种结果导向意识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说如果我失败了就会怎么怎么样?天翻地覆,天崩地裂了。这是他在情绪上和认知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东西都是在非常小的时候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回到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前面那三个力,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好,自己都解决不了。那你放给孩子大概率孩子也学不好,那言传就是不如身教,言传是你告诉孩子什么对啊该怎么做,身教就是你自己把它用对的方式做出来,然后做示范,孩子跟带着孩子一起做。

那反回来我想最后再说一点,就是孩子其实我们的父母确实不容易,中国的父母尤其我觉得也挺难的,现在的社会压力也这么大,然后呢我们又每一个家庭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种生活环境,最好的一种教育,让他的未来生活更平稳,更幸福。

我们可能会攒钱给孩子买房,用各种各样方法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然后如果有能力的话,可能未来会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尽量稳定,尽量轻松还收入高的工作岗位。

但是做了这么多,那我简单的类比一下,我们和那种非常有钱的阶层的人类比一下,他们可能有权利,有名望,有钱财,但是有了这些依然他们的后代也会有那种把家产败光,或者说是出现一些其他问题的。

这样的例子还是屡见不鲜的,那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如果只是用外部的这些东西去包裹孩子,孩子到底会成为什么样,其实是没有办法我们去控制的。

然后外部的世界如果有一个大的变动,那孩子没有应对的方式的话,那其实我们前面做了这么多,可能也起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那反回来说孩子呢就相当于它是你的一个评测器,你自己如果这三个力在教孩子过程中,你自己就是一个提升,你能够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自己也能变成更好的人。

那么家长在生孩子那一刻开始变成家长,谁也没有培训过我们该怎么做,家长我们都是一点点去摸索,那可能这个摸索的过程要持续甚至一生的时间。

但是如果我们把做家长变成一个任务,变成一种冲刺来看待的话,他就会变得非常的劳累,非常的付出型,最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怨气。

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互相的修行,看作是一起攀登一些高峰,一起度过一些大海,那孩子和你就变成了一个伙伴的关系。在这个伙伴中呢,你们互相一开始,你可能帮他多一些,后面呢他可能还能给你更多的启发。你们在这人生的一个经历中,就能形成一种更好的一种互相的关系。

它就像我最前面讲的那个认知一样,身体和情绪他们之间也是互相有作用的,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是一样,有的时候呢是我们在言传身教孩子,那有的时候可能是孩子反过来在言传身教我们。
这是我们平时会做的一个心理评测,就是我们先评测一下,你是不是需要做这个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还是说你是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你可以自己去调节。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扫这个码,去和我们的这个做心理评测的这个专门的负责人去联系。

更多得到大学校友分享,请登陆www.zhi-liao.com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诚邀各行业专家及优秀家长,通过音视频、线下活动沙龙、群互动等形式,助力中国家长一起成长。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327 投诉
曹逸丁 曹逸丁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