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如何让娃沉浸学习不能自拔

原创 : 张万里    2020年7月17日
0~6岁的阶段,怎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娃健康成长,同时为以后打下很好的基础呢?
得到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张万里,来自北京一期一班。今天要分享的话题是《如何让娃沉浸学习不能自拔》。
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然后毕业之后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在娃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突然认识到孩子的教育特别关键,所以就转行进入到了幼教行业。然后去研究0~6岁的阶段,应该怎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娃健康成长,然后同时为以后打下很好的基础。
相信这个老母亲的焦虑,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所有家长的焦虑。小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学习,然后长大了就过不好生活。现在小的时候被提早到,可能刚刚出生开始就开始要拼各种各样的早教等等,那这样的焦虑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我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詹姆斯·赫克曼其实有条曲线。这个曲线告诉大家,其实在0~3岁的投资其实回报比是1:18,3~6岁是1:7,其实小的时候的话投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

小的时候的孩子的教育投入产出比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科学依据就是我们的孩子的脑神经元链接在三岁之前完成成人链接的60%,到6岁的时候就完成了80%。所以其实基本上我们的脑容量的基础设施在孩子6岁之前80%就已经定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我们的科学解释,为什么小的时候的教育的投入产出比高。
而且大家其实要清楚地了解到脑神经元链接不只是影响我们孩子的智商,还影响我们孩子的情绪情商,包括心理的一些情绪感应等等。所以它其实是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孩子的状况。
你看知道了这些之后的话,其实我们家长就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到底我是应该玩命激娃,然后各种学习还是应该给他一个快乐童年。

不学又怕跟不上,又怕输在起跑线上,没有童年就觉得挺不开心的。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童年,所以现在其实一直是遗憾。
在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我们的困惑发达国家都已经走过了,我们来看一下发达国家的一组对比实验。
大约在50年前德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幼儿园比较试验。因为当时社会也有非常激烈的讨论,6岁之前到底是应该让孩子玩得爽,还是应该让孩子特别学,好好的学习,学的特别好。

所以当时整个德国大概选了100家幼儿园来进行我们所谓的作为实验样本,然后开始大规模的比较实验。

这个结果我觉得非常的触目惊心,结果是什么呢?
以学习为中心的这种我们叫教授型的幼儿园。在小学四年级之前的孩子是非常有优势的,但一旦到了四年级之后, c类型的幼儿园的孩子成绩就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而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也不如其他类型的幼儿园的孩子。
同样的实验其实在美国也实验过,在1967年的时候,戴维沃克博士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美国的密西根州选了68个孩子。他一样的话也把这些孩子随机的分配到了三组幼儿园中,a组是传统型的幼儿园,就是什么也不教玩。B组叫混合型幼儿园,幼儿园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理念,可能是比如说高瞻的体系。孩子可能在过程中有成人的介入,然后可能有一点点作业。这些第三类的幼儿园,我们说的叫教授性的幼儿园老师直接讲,还有留作业,然后又考试,有点像小学化。
最后的结果是跟德国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出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结论。

c类型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是有明显优势的,相比较于ab两组,但是到了四年级之后,c类型的幼儿园的孩子的优势就消失了。不仅如此,我们对这些孩子在15岁和23岁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追踪的访谈和调研。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c类型的孩子比其他两组有非常明显的叛逆行为,而且年龄越大,叛逆行为越明显。

而且c组幼儿园的孩子跟其他两组的孩子相比的话,同龄人之间会有更多的摩擦,更容易受挫,情感上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再往后追踪的话,发现c类的孩子如果要结婚的话,他在婚姻中其实也很容易不幸福。

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可怕的事就是追踪结果发现c组的幼儿园的孩子的犯罪率是其他两组孩子的三倍,犯罪率达到39%。
所以听到这其实我觉得大家就会有一些疑问。你看你一直说0~6岁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因为投入产出比高,但是你看你在幼儿园要教孩子,你看后边性格又不好,然后四年级之后好像会落后,到底应该咋整,我们才能把0~6岁的阶段好好的去把握住。
我作为一个父亲来讲的话,这也其实是我一直的一个疑惑,我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入到教育行业这些年里面,一直其实找全国各种各样的顶级专家来解惑,然后直到我遇到遇到了霍立严教授,对,霍立严教授是北师大的比较中心的教授。他是什么样的背景呢,他就是把我们的国内大家常听到的多元智能、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从美国和其他国家引进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幼儿教育有非常资深的理解和判断,同时的话又有非常明确的国际视野。
通过跟他的学习之后,其实我们在这里边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在6岁之前学习等于游戏,孩子的学习是等于游戏的。
这个事情也不是北师大的某一位教授的一家之言,我在这里直接把我们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拿出来。

这段话是我们指南里边的总纲里边的一段话,大家核心关注我标红字的东西,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什么叫直接经验?我们跟他讲道理没有用,我们让他自己去努力去看也没有用。

直接经验的概念就是你直接让孩子上手去做,他想学什么你就让他干什么,比如说他想学穿衣服,你就让他自己去穿衣服,他想学这个做饭,你让他自己去做饭,教授性的东西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
直接学习的经验的场景在哪?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

这也是我们一直很多教育理念说的游戏及学习,生活及学习的最根本的原因。
有一些家长尤其是我们得到的家长,其实还是非常喜欢探究根本的。你看你说中国的是不是落后,我们看看外国的,公认的幼儿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体系里边,全世界排名最强的叫芬兰,就是芬兰。

你看就是芬兰的教育部,他们的孩子的成长体系和标准叫ECEC。基于 ECEC的话,其实芬兰的教育部推了一个计划叫PPFP。大家可以看一下PPFP分别是什么的简写,其实就非常清楚了。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游戏,然后反馈,然后迭代,也是在0~6岁的期间对孩子最核心的教育方式。

你们看,大家会看到不止芬兰是这样的,英国的国际教育协会其实也是一样的。

这段话是我们在英国的国际教育协会,在0~6岁我们的幼儿指导的方案里面,也是在总纲里面的内容。

你会看到每一个学习与发展的领域,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游戏,游戏(大家看好“游戏”是载体),以及成年人的引导和儿童的自我发现结合来实现,所以就会发现最后的点都是落地在游戏上,让孩子通过游戏来学习。

这些都是我们说的叫国家级别的政府部门出具的材料和内容,都是有非常强的权威性的。
说到这我们用个段子,大家一起上了12年学小明上了哈佛,小张上了清华,我上了蓝翔技校。我们都有非常光明的前途(当然这只是个段子)。

但是在这里边,尤其是得到大学的家长会问一个问题“肯定不是这样对吧?你看都是上了12年学,怎么样学习,还是有方法和这个动作的。你看要不然为啥有人上哈佛,有人上清华,有人上蓝翔技校是吧”?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的体验是什么?就告诉大家此游戏,非彼游戏。
大家看好4个循环,是以孩子为视角的循环。这是今天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性的结论,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
我们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就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或者叫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一定要完成这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1个飞轮,缺一不可。
产生兴趣是什么?你看孩子在生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瞧瞧这个,摸摸这个是他做一切动作而有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保障。他凭什么会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因为是他自己想沉迷。他为什么自己想沉迷,他一定是先产生兴趣,所以这个是起点。

这里边的话其实好多家长就会一不小心做错好多事情,具体怎么做错了,我一会在后面会从家长视角来讲。
对产生兴趣之后孩子会做什么,孩子就从想到做的阶段了,就要开始自主探索。

比如孩子在小的时候,口欲期的时候,可能他是用咬来探索世界的,当他对一样东西产生兴趣之后,他的自主探索的方式就是去咬这个东西。等孩子稍微大一点的话,他就可以用手了,对他产生兴趣之后他就会手摸一摸,敲一敲。

到这个之后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有些事情搞不明白了,怎么办呢?比如说他推一个小车,他怎么也推不动了,前面有块石头卡住了;或者是比如说他要开一瓶水怎么也开不开了,为什么水这个瓶子不好拧。 在这个动作中你会发现,这个动作或者叫这个环节就特别关键,它叫克服困难。

他克服的是什么困难?当他自己产生兴趣产生自主探索之后遇到的问题,他遇到了困难,他一定会干一个事,想办法把这个困难克服掉。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把小车推过去,我要把这个瓶子拧开等等这种,他一定会自己去做这个动作,叫克服困难。

到了下一个阶段他克服困难之后,他会发现什么呢?
原来这个事情世界上好多事情是相通的,他会进行二次创造。

二次创造是什么?比如说原来我拧瓶盖这个事不只能用于拧瓶盖,好像还能去干个什么,我瓶盖还能去埋个沙子,我这个石头原来可以把小车挡住,我这个石头是不是还能挡点别的东西。他就会活学活用。
大家会发现这里边,我把这四个关键的环节分成几个部分。

拿我们自己举例子,小的时候其实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其实干了一个什么事呢?没有产生兴趣和自主探索的循环,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给大家灌输一个观点,就是你不需要有兴趣,你也不需要自主探索,题就在这摆着,你学吧,学得好,你只要从克服困难,困难开始你就学吧,这样之后你就能上清华上北大上什么学校,然后大学之后你就啥也不用干了。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的这批孩子其实没有产生兴趣和自主探索之后,只有克服困难。
出了个什么问题呢?

所以出了个19年的时候,北大的做过一次测试,30%的孩子上大学之后一点习都不想学,甚至有点厌世的这种思想。

为什么?从小的时候也不是就没有人训练过我,应该怎么让我去产生兴趣,我只是知道克服困难,这个是我特别擅长的事。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好像就没有什么困难要克服,我也不想没事找事,但是我对什么都没兴趣了,因为我自己从来都没有自己产生过兴趣,又具有厌世的思想了。
同时我也没有什么自主探索和二次创造。

为什么?因为从小的话也没有学习过。

我只会交派,我只会完成老师和家长交派给我的任务多一点,我也不敢爱干,就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甚至有家长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剩下的没有任何创造力。
你会发现这样的一批孩子在现在的,这样的生活中其实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哪怕是他的能力再强。

你会发现,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完全的对立面,有另一个极端叫什么?叫快乐教育,叫快乐育儿。
快乐育儿里边有什么,你会发现它里面先是产生兴趣。快乐嘛,对吧?

孩子肯定是要自己去玩就玩,想玩什么玩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还产生兴趣,这都有。

然后开始自主探索,因为这个孩子,比如说,想吃什么吃了一口,想喝什么喝了一口,想玩什么去自己摸了摸。

当孩子一旦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他玩不下去了,他难了他哭了。这时候我们家长就说了,你别哭了,这个东西玩不下去,没关系,咱再换一个玩,反正家里玩具多。那么难,玩它干嘛呢。

在这种方式下,就是快乐育儿里边只有产生兴趣和自主探索,完全没有了克服困难,二次创造。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什么呢?都是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不能了解真实世界的运营逻辑,也接受不了任何的新世界的困难和挑战,慢慢的话他也会被世界淘汰掉。
只有当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的时候,经历了产生兴趣、自主探索、克服困难、二次创造,这四个完全的环节。

他才能整个的去沉浸在,不管是学习也好还是游戏当中。然后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社会技能。

同时的话因为都是他自己想学的,所以其实也不用家长去逼迫,然后产生自我的动能,去自我循环。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你看孩子这个事我们搞明白了,家长到底应该在这个里边干啥,这事是不是不要我们家长干活了?肯定不是。

所以家长其实在这里边是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里边我会再给大家讲一下家长应该干什么。

大家看好这张图,这张图是我们为了让孩子产生那些完整的循环,我们家长应该做什么事情?。

我们先从产生兴趣开始。
所有的人其实都说家长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有些家长可能天生的认为是什么,我只要严格要求孩子,多管,我去多这个要求。他做错了,我多说他。我尽心的家长,我就是一个好的起跑线。

我想如果这么简单,就是个家长当起跑线也太容易了,没什么成本。一个月挣3000块钱的家长和一个月挣30万的家长其实都能干这个事儿。所以你去严格要求孩子这个事儿不是孩子的起跑线。

好的起跑线是什么?我们发现不管是在中国的大纲里,还是在外国的里边,其实核心都提到了一点叫以身作则,创造环境。我们先说创造环境。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骑马,你肯定你不是找本书,你跟他学骑马怎么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直接带他去马场,然后你骑,然后他会看着你给他创造一个他身边都是马场的环境,他就自然会对骑马感兴趣。

有些家长说骑马这种事太高端了。我说个简单点的,我就拿吃饭来举例子,怎么让孩子喜欢吃饭呢?先做第一个事儿,我们家长把饭做得香香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长所有的人都不干别的事,端端正正的坐在饭桌前,然后吃饭吃得很香。这其实就延伸出了第二个,家长要做的是创造好环境之后以身作则。
我特意查过在我们的3~6次中发展指南里边,就是家长以身作则或者类似以身作则的这种字,整个出现了不下有40次。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家长想在6岁之前做好教育,其实如果你什么都不用懂,你要想让孩子做得好,你就去做模范,去做榜样,让他模仿就够了。不要用嘴,你甚至不用张嘴。你想你想让他看书,你就去看书就好了。然后比如说你想学数学,你觉得数学特别好玩,你就自己拿一个小孩的数学玩具,你玩得可开心了,他就会跟着你的。其实我作为父亲来讲的话,就是亲测非常的有效。
第二个核心动作在哪?叫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这个事情其实也挺关键的,就是这个点在哪?你会发现很多常见的场景是什么?我们的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之后的话,他一上手的时候,好多妈妈尤其是好多家长,尤其是妈妈就会说,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你不能这么吃,你要拿勺。

或者比如说孩子走的时候,他可能比如说脚的先后顺序迈错了,或者穿鞋的时候穿反,好多家长在这做的过程中就会直接上嘴说你别这么做,这是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你不能这么做。

在做的过程中就开始,不断的叫为了他好,然后去干预他。这个事情是非常要不得的。

大家可以反思一个场景,就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如果我们做一个什么事的时候,边上一直有一个人在我们旁边唠叨,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就是可能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就是这人怎么这么烦那种,你赶紧闭嘴我都要烦死了;第二个场景是什么?算了算了我不做了,还不行吗?你少唠叨两句。

其实孩子是一样的。孩子只是稍微小一点的个体,本质上他跟成人没有区别。

大家可以以此类推,如果其实你连张嘴去指导这个事情都不应该做,你应该上手去指导,上手去帮忙吗?其实更不应该。除非这个事情你明确孩子需要帮助了。

怎么算明确呢?当孩子非常明确的向你表达了求助信号的时候,才叫他明确的需要你帮助,不然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所以为了保证孩子产生兴趣之后,愿意自我探索,愿意去自己动手,我们的家长干嘛?少张嘴别伸手。
我们现在再说第三个环节叫克服困难。

克服困难这个事情有一个很关键的事,这个困难必须是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场景,而不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家长所谓的制造困难。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我举个稍微大一点的例子)比如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可能他有不会的,找你寻求帮助;或者他考的不好,这个时候他确实遇到困难。我们家长跟他一起去分析原因,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好的家长还会让我们的孩子的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让孩子每次这种小步骤阶梯化,用一点一点小的成功逐步建立自信。

但千万不能是什么?不能是我们传统的家长,所谓的这种叫别人家孩子是在批评式教育。比如说什么?比如说我们家孩子考了90分,通常来讲我们这边长大的家长就会说你不能骄傲,你看人家孩子得了95分。你看你应该在学学这个,学学那个。

家长的常规想法是怕孩子骄傲,让孩子更努力,然后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但其实这种方式在孩子的心理,其实是伤害非常大的。因为孩子在这个里面感受到的只是家长不喜欢。我做的很好,但是家长也不鼓励我。这种其实就不叫克服困难,而是伤害孩子。
你能想象你做什么事,你做得再好,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你最认可的人,也不表扬你,甚至不断的在批评你,对这种事情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所以在这里边的话,克服困难6个字就是:多鼓励,别演戏。成功是成功之母,别我们家长人为的给孩子制造困难,尤其是精神上的困难。
最后一个是什么?叫发现相似。

这个也是其实我们孩子,在我们的未来的里面最关键的一个点。

其实他能二次创造,我们好多时候我们孩子什么活学活用,脑瓜子灵能融会贯通,其实都是这个场景。

发现相似的理论也不是我说的,是钱学森的徒弟说的。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

当然那个时候的话,其实大家连产生兴趣,自主探索,克服困难这个环节都没有,但其实最核心的是中国没有二次创造。

他不能把我们为了解决一的问题去延伸延展到二、到三。

在这里边的话有一个非常好的这个点,或者建议告诉大家。
叫什么呢?当我们的孩子在一项事情上玩得非常开心,非常有意思的时候,家长其实可以多鼓励孩子去创造性思维去聊一聊。

比如说我们勺子除了吃饭还能干嘛?除了吃饭你能不能去舀点别的水或者能不能挖土呢?甚至能不能当发卡呢?这种看似异想天开,其实都是把我们的孩子保留着二次创造的发现相似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已经相对来讲比较清楚了,我拿几个例子给大家举一下,生活场景中应该怎么做。

我举第一个例子,我们的孩子经常喜欢问为什么。

你会发现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就有了叫第一个叫产生兴趣,他不喜欢的兴趣他不会问为什么吧?

你看如果作为家长来讲,我们应该把孩子引导到什么地方,叫自主探索。

当孩子产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其实一个正确的方式,不应该是直接把所有的答案给孩子解答,你应该引导孩子去自己的去解答这个问题。
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孩子说为什么天是蓝的,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做什么?家长可以垫一步桩,怎么鼓励孩子自主探索的呢?问问宝宝“你觉得为什么天是蓝的”?这个时候的话,如果孩子的童心没有被泯灭的话,他一定会给你巴拉巴拉说一大堆这个东西,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因为他已经在自己思考了。

孩子说完之后的话,家长该怎么办?你是该鼓励还是应该批判,还是应该带他去找东西呢?这个里边其实就有很多的岔路口。

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带他一起去学习一些知识,比如说上网查一些资料,看一些书等等。 如果你没有时间的话,其实也特别简单,你就说一句话:应该是这样吧,宝宝好聪明。

其实就已经把孩子的完整的自主探索的闭环形成了。就没有把孩子的好奇心直接遏制在产生兴趣之间,就已经引导着孩子完成了自主探索,其实是非常好的。

当孩子后面如果开始进行查阅资料等等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再往后面比如说去问一问他应该怎么学怎么查等等,再往后跟就好了。
我们再说第二个例子,孩子见到陌生人不喜欢打招呼(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

你看我们领着孩子出门的时候,我们见到这个同事,你看孩子,诶谁谁,你跟阿姨打个招呼对吧?然后甚至比如说我们聚会的时候,我们的宝宝来给我们阿姨表演个节目。

这种行为其实在我现在看来的话,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太尊重的这种方式,其实也会扼杀孩子的,我们刚才说的那种自主探索的动作。

你看我们的本意是让孩子干什么?让孩子更加开朗大方,见到陌生人能够去主动沟通。

如果沿着本意来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首先创造一个好环境,多去带孩子去见一些陌生人,然后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主动地跟陌生人打招呼沟通,然后也把陌生人像介绍朋友一样介绍给我们的孩子,也把我们的孩子当成年人介绍给陌生人。这样大家在一个很平等的场景里边,孩子自然会产生兴趣。

原来大人的社会是这样玩的,我要不要学一学对吧?然后他也会尝试着跟别人去沟通这种方式,我在我家两岁的孩子这件事其实是非常有效的。

还是那个场景你能想象一下,两个成年人出门的时候,如果 A跟B出门遇到了C,B对A说来,A这是谁赶紧跟C打个招呼。

这种事件是对成年人的非常的不尊重,所以我们也不要在孩子身上,这样是对我们只要以身作则就好了。
第三个例子是学英语,这个事情就更常见了。

我们在小孩在2~3岁的时候开始有这种母语的概念了。

有一些家长去想让孩子学好英语的话,会每天给孩子背单词,然后这样的背句子。其实这种方式是非常差的。

差在哪?它就又变成了一种教育方式。
好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刚才提到了让孩子模仿。

就是你成年人在日常的时候就说英语,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个任务,这是个学习。

成年人在孩子在日常中去说英语的话,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把他当成一个模仿的对象去学,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融会贯通的,都是融会贯通的。
今天我们主要说0~6岁之间,怎么让孩子沉浸学习不能自拔,他的一个主要的方式。但是这里边,我们得到的同学都知道,所有的事情叫小切口大逻辑,它其实不只适用于养0~6岁的孩子,甚至是不只是用于养一个孩子。

你会发现我们人与人沟通的时候,包括领导带团队,包括老师教学生,包括我们对父母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模型就是:我们如何让别人特别愿意做一件我们自己希望他做的事情,其实逻辑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要让那个个体去完成,产生兴趣,自主探索,克服困难二次创造的过程。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的角色在里边,可能从家长变成了夫妻,变成了上司,变成了同事等等。如果我们能做一个足够好的环境,别人就会自动的愿意跟着我们的环境走。

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大家要如果有任何疑问的话,随时在这个群里面留言。
更多得到大学校友分享,请登陆www.zhi-liao.com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诚邀各行业专家及优秀家长,通过音视频、线下活动沙龙、群互动等形式,助力中国家长一起成长。
·  怎样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有效学习?
·  怎么用短视频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  如何让孩子爱上写口述日记
·  想让孩子高效写作业,这些方法试一试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545 投诉
张万里 张万里
高级总监 
 
阳光雨露幼教集团质量中心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