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如何开启孩子的灵性

原创 : 陈振    2020年8月10日
灵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启孩子的灵性?怎么做才能开启灵性呢?开启灵性后的孩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个标签是两个娃的父亲,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到上海读书,目前我也到上海工作了。

第二个标签是三个省的下沉市场耕耘者,在中国的三个省的三个县都建立过地推团队,实现所在单位业绩每年平均300%的增长,曾经在得到大学2019年春季班开学典礼上发表过“如何在下沉市场打胜仗”的演讲。

第三个标签是十个锦囊的得到作者,目前从事得到锦囊的写作。
分享主要是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个:是什么
讲一讲灵性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为什么
讲一讲为什么要开启孩子的灵性

第三个:做什么
讲一讲做什么才能开启孩子的灵性

第四个:成什么
开启灵性后的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在了解灵性是什么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灵性不是什么。

大部分人会把灵性等同于宗教信仰,这是一种误区,灵性不等于宗教,我也不是传教士。

各种教派都有灵性程度极高的人;也有灵性程度极高但不信教的人。宗教活动对灵性发展有重要作用,但驱动灵性的主要动力却是与生俱来的。

虔诚地信仰某种宗教和个人本身的灵性显然是不同的,后者注重与内心信念里的“高层力量”(这些“高层力量”包括:上帝、自然、精神、宇宙、创造者,或者你认为的终极的爱(至善)、引领生命的力量等)对话。

1997年,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它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多维度的,而不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实验证据,由此得出灵性的定义:个人与超越自我存在(超然)的力量的关系。

当然,这个定义,跟我们得到同学习惯了的思维模型、商业逻辑、管理经验等等,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其实,灵性也可以从管理角度去理解。

大家肯定听过马斯洛需求理论讲起,但大家所熟知的一般是五个层次的,而实际上,还有一层——灵性需求,这是马斯洛自己晚年发现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书中提出了需求五层次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

1959年以后,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

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

15年后,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他在文中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

对于这个需求,马斯洛用了很多不同的字眼来描述,例如:超个人、超越、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天人合一等等……

当然,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灵性。

不幸的是,我们目前教科书所呈现出来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根本不提后期的修正。
我们看看人类进化的历史,最早是狩猎时代,我们通过打猎和采摘植物生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农具,也发现了水稻这样的植物,学会了蓄养,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并开始聚居,城市也随之兴起。接下来进入工业时代,随着电气化的发展,各种机械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我们的物质极大发展。这三个时代其实都是围绕以物为中心。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反而会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无知,每天的时间突然变得那么不够用,利用各种时间来学习、阅读和信息获取,还是学不完各种知识。别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就是在知识的宇宙里寻找那么一点星光都很难。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智能的发展速度更加超乎想象。而人类要作为一种智慧生命存在,如果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来看,只有朝着灵性的方向。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里面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科技其实有其自身发展目的。科技类似于智慧,它是有自身不可阻挡的发展规律的,人类只是阶段中的一个载体而已,当人类不再适合作为这个载体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被替代。因此,人类已经被动的进入了灵性时代。而现在还只能算是灵性时代的前夜,未来的灵性时代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可以根据以前发展规律推算,当工业时代来临,马车必然被淘汰;当知识时代到来,文盲必然被淘汰;如果我们的孩子缺乏灵性,很可能会被未来的时代所抛弃。
人天生就拥有灵性,灵性与情绪、气质和身体的感觉一样,属于基本功能。天生的灵性有着巨大的益处,而且是显著和可测的。研究表明:灵性的发展如果在儿童期得到支持,将有利于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如果在青少年期得到支持,会得到深化,成为成年后保持健康和疗愈疾病的关键。

现在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面临激烈的竞争,从幼儿园和课外兴趣班到大学录取,在提高孩子竞争力方面,家长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结果养育的关注点变成了几乎完全专注于成绩。教育根本的目的:“培养孩子的技能和知识,帮助孩子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深层次的喜乐、满足感和成就感”已经开始改变了。

我也必须为我的孩子设定其他更传统的、有上进心的目标,就像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比如,我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也是把两个孩子接到了上海来读书。但我很清楚,如果孩子缺少了灵性,等他们有一天到达了目的地,却不知道要做什么。
我们做家长的普遍感受到的压力比以往大,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在生活无忧、没有病痛的情况下,竟然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自杀,这说明我们在内心出了问题,是灵性缺失的某种体现。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分析,其实我们仅仅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是不够的,人们越来越需要被尊重、被爱,甚至需要达到一种灵性的觉醒、天人合一,这些都是需求层次上升的结果,而很多这样的需求是物质没法满足的。

当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通常会唤起我们的灵性觉醒,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做了父母之后,难道大家不都“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却真实存在的感觉吗?

成为父母为我们带来了灵性发展的机会,唤醒了自己的超然能力,这种能力还与孩子的灵性发展息息相关。

一旦成为父母,我们爱的场域就自动向孩子打开。我们需要用无条件的爱、积极的参与、灵性反思和对话、日常生活中的正确行动来构建爱的场域,使其成为孩子灵性发展的立足点,也成为家庭的灵性现实。

生儿育女是一种精神朝圣,每个家长就像一位孤独的僧侣,为了寻找启示,向山顶攀登,一路上不免艰苦和磨难,有时不确定方向,甚至迷路,对自我失去信心,最终学会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现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了比自我更珍贵的东西——孩子。

家长和孩子的灵性都需要不断增长,在灵性追求的道路上,成人和孩子可以彼此支持,孩子可以成为促进我们灵性成长的动力和引路人,能给我们启示。
在这一部分,我会讨论7种方法,并穿插一些我自身的体会和案例。

当然,对你的孩子来说,你是最重要的专家。你不一定要完全理解灵性发展才能帮助你的孩子。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并不总是拥有相同程度的灵性,尤其是当父母不重视灵性的时候。父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我可以给我的孩子提供什么有益于灵性发展的帮助?即使我对它不熟悉。

即使我们不懂音乐,也可以送孩子参加音乐班;我们还希望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就超过我们。所以,对一些家长而言,帮助孩子发展灵性亦同此理。父母的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知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灵性和超然体验有一定难度,有时即使联系了也难以表达或难以理解,所以,我鼓励孩子多写日记或者写一些诗歌。

女儿看到新买的笔上有这样一行字“夜雨花开”,于是随口做了一首诗。

夜寂寂
雨霏霏
花开树下
只待一人。

听完,我问:等谁呢?

女儿说:不一定,得看谁在等,父母等孩子,孩子等父母,活人等故人……

我继续问:能等到吗?

女儿说:不一定,故人已逝的,等不到。

我问:等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女儿说:“等”最重要。
要跟孩子讲你自己的灵性体验,它不必是完美或高贵的,它的力量来自于真实。告诉他们你也有疑虑的时刻,也能感觉到神圣的存在,也有过痛苦,但你现在已经找回了自我价值。

关键在于告诉孩子,你认为这段旅途是神圣的,即使它没有让你一下子想明白所有事。人无完人,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告诉孩子生活是学习、灵性觉醒和发现的过程。

我从小就会经常发呆,经常出神,我很庆幸,小时候每每我发呆,父母都不会打扰我,只是会轻轻的说一句:“又发呆了”。

你有没有这种时刻?就是不知不觉会进入一种发呆的时刻,其实这样的时刻也是灵性时刻,那一刻你失去了时空的概念,不知道自己发呆了多久,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
我现在有时候和人对话的过程中,有时候就会因为某句话、某个词而一下子进入那种发呆的状态。

我两个孩子也会有那种状态,我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这种状态,我觉得就像一个小火苗。

有次我还跟女儿专门探讨发呆,女儿说:我的发呆分两种。

我问:哪两种?

女儿说: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我问:有何区别?

女儿说:有意识的发呆是知道自己的念头。无意识的发呆是你意识不到自己在发呆,回过神来的时候,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
我们经常跟孩子生活和交流,我们有很多时机窥见到孩子内在灵性的影子,感受他们的惊奇和欢乐,发现他们在生命早期与大自然之间爱与信任的纽带。我会经常抓住这些机会,通过交流或体验,让孩子的灵性进一步发展,去唤醒孩子灵性的基础。我希望能够让孩子经由灵性体验这世界上的每一刻。

今年带女儿参观了“从敦煌到高昌”宝石壁画展,通过让她观摩栩栩如生的佛教壁画,领悟佛学的智慧。同时,这个壁画展中还运用了大量熠熠生辉的科技手段,在这个场景中,其实完美验证了时空的假相,我就在这个时候跟女儿解读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实践使我们以一致的方式关注灵性,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一起练习,它带来的这种灵性的一致性足以创造出更强大的爱的场域。

我经常在家里打坐,有的时候会邀请孩子一起参加,让他们看到我的修行以及对灵性洞察力的锻炼和对灵性增长的重视。这样的方式,不要用强迫,只能用影响,潜移默化的种下一颗种子。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悦,听鸟儿说话,看风给你表演。和宇宙合而为一的关键是尊重大自然,爱护动物,让孩子向各种生物学习智慧。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亲自了解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我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带孩子去接近自然,带他们去各种植物园、动物园、葡萄园、草莓基地等等,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浸润。
家庭需要建立爱的场域,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庭应该成为是每个人快乐的源泉。

我以前经常出差,但是每次回家,都会放下工作,和孩子有深度的沟通和交流。现在,全家人生活在一起了,我也是会努力构建家里面爱的场域。还因此,被女儿的学校评为“快乐家庭”。

我觉得,承认和接受家庭的神圣会让孩子找到安放灵性的位置,他可以以这个“精神家园”为基地,走向社会。家庭的支持让孩子发现世界其余部分的爱与包容,并把这些感觉带给世界。
接纳,其实也可以换个词就是活在当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其实生活处处在给我们启示。接纳好像是一个被动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它是非常积极而又有创造力。

我女儿是从外地到上海来读书的,课程进度不一样,以前她是班里的第一名、班长,经常获得各种荣誉。但是,到了上海,发现跟其他同学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有次,班级里面组织参加科技节,绝大部分同学都获奖了,有的同学甚至获得了好几个奖状。但是,女儿一个奖状没有,回到家里面,她一边描述,一边哭。

我说,你应该写首诗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我女儿说,我早就写好了。

一奖不得
万种成就多又多,
奈何终是落孙山。
提笔忘却忧愁事,
落笔悲伤上心头。

我说,“学会享受此刻的情绪,然后开始你的行动,未来的人生,你还会碰到类似的场景。想办法克服她,然后这份经历会成为你的财富。不就是没有奖状吗,那列一个目标,拿一百个奖状。”

女儿后来开了一个公众号,名字就叫“一百个奖状”,而且等学年结束的时候,她已经获得了十几个奖状。
对于孩子的未来其实无需刻意规划,所以,这个部分也是因人而异的,我只想表达一下,我对孩子的期许,供大家参考。很简单就是四点:

在西方,很多基督教徒都会努力工作,他们通过在现世的生活,荣耀上帝的过程中,来证明自己是被上帝拣选的选民。即便我们不信基督,那么有事可做也是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不一定是要做多大事情,而人生不荒废、不荒诞、不浪费。
梦想其实就像一颗种子,我们的人生是在见证这颗种子破土而生的过程。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这就是梦想的巨大力量。
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生活美好。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随着我们能量的增长,我们爱的范围,逐步从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到爱所有的人。
这里的神并非单纯是指宗教的神,你可以理解为老子所说的“道”、佛家讲的“空”、基督讲的“灵”。

“信、望、爱”是基督教的教义核心。信是基础,没有信,一切都无从谈起了。但要得到信却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总习惯以日常经验来判断事物,总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证明我们所信的。但我们有没有能力对所有的事情全部弄懂。

因此,如果孩子从小就信,那是极大的恩典。佛家讲因果,没有因,便不会有果;反之,若无果,就表示无因。我们所期望孩子追求的那个果,必然要有“信”作为因。假如不信,何来果?

最后总结一下,灵性教养,可以免除孩子沉沦痛苦的世界。同时,这个启发孩子灵性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家长灵性觉醒的过程。
一句金句结束分享:你无法带着金钱去天堂,你可以引导你的孩子同往天堂。
更多得到大学校友分享,请登陆www.zhi-liao.com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309 投诉
陈振 陈振
 
 
上海莱士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