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生活需要“仪式”感——带宝宝看展览的正确姿势

原创 : 一凡    2020年8月17日
为什么要看美术馆/博物馆?看什么?怎么看呢?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一凡,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启这段美好的时光,一起来探讨与儿童审美教育有关的一些思考。今天的分享内容,生活需要仪式感——带宝宝看展览的正确姿势。
结构:
一·为什么要看美术馆博物馆——三个关键字:失真、养眼、和气场
1·再好的图片也不可避免细节的丢失、色彩的失真、进而导致艺术感受力的损失。
2·让孩子多看“好的、美的”东西,长大后再看到不好的东西的时候,他自己会不舒服、不适应。
3·一个能让你静下来的最好去处:美术馆博物馆的“气场”

二·看什么?——什么展都可以看,选择已经被公认为好的美术馆博物馆
1·不特意区分年龄 不刻意限定种类
2·选择已经被公认为好的美术馆或者画廊

三·怎么看?——不要太当回事儿,也不能不当回事儿,还要放下你的“价值判断”
1·不要太当回事儿——当成休闲日常活动
2·也不能不当回事儿——你需要提前做一点“预习”
3·放下你的“价值判断”——不要去过度预期或者评价

四·给家长的实用技巧:规范你自己的行为、准备移动画材包、观展<2小时、游戏化设置
博物馆的中文“博物”,听起来像是把所有东西集聚在一起。但博物馆的英文——Museum,它的词根是Muse,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女神缪斯,她是给人灵感和启发的文艺女神。所以,博物馆不完全是充满知识点的地方,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的场所,小孩子也更容易被实物吸引。孩子从博物馆回来之后,可能会对其中一样东西特别感兴趣,开始大量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千万不要陷入一个误区:进博物馆就是教孩子知识,背很多植物、动物、作品的名称或历史数字。对于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我讲3个自己的体会。
再好的图片,也不可避免细节的丢失、色彩的失真、进而导致艺术感受力的损失。可能画画的人都知道,以前在中国学习西画,因为接触的西方名画家的原作机会极其有限,视觉经验和研究绘画技巧只能借助于画册。而画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失真,所以为了尽可能获得图像的准确信息,中国的绘画学生们只能去买非常昂贵的外文画册,来帮助自己提升对油画的认识。而国产画册因为大多使用二手的图像资料和拙劣的印刷技术,几乎不堪入目。如果比喻的话,应该是普通影像制品和高保真音像制品和现场音乐会之间的差距。”所以,从作品的角度讲,没有比去现场看原作更真实的了。这属于技术层面,比较好理解。关于儿童看展览,我更想讲一讲:关于“养眼”的问题。
我们来讲2个故事,应该说都是真实的事情:

你知道吗?银行新入职的员工,最重要的一个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识别假币。怎么识别呢?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让这个员工牢牢地记住假币的特征是什么。这样的话,看到假币他知道这些具有假币的特征,然后就知道什么假币。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让新员工每天接触大量的真币,让他的手不断地数无数的钱,当他接触很多真币的时候,他再接触假币,他的手会不舒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他还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被聘请为“南书房行走”,王国维对文物尤其钟情,曾收藏了一屋子的古玩宝贝。邀请当时已经退位的溥仪到家里吃饭,并借机让溥仪看看他的巨大收藏。唐朝的金石、宋朝的字画、官窑瓷器、名家绝笔等等。然而溥仪看了一圈就感觉不对了,直接对王国维说道,你这屋里的东西都是假的。王国维就觉得,就算自己被骗了一些,也不至于都是假的。第二天,他就找到一些古玩行家来帮他鉴定一下,回复也是假的。这就让王国维心服口服了,赶紧跑去问溥仪是怎么看一圈就鉴定成功的。溥仪却说自己并不会什么专业的鉴定文物方法,他只是觉得这些古物不对,跟自己小时候在家里看到的那些物件“感觉不一样”。这话说得王国维哑口无言,想想溥仪怎么看出来的?无非是好的看的多了,眼里不揉沙子,看不得假的了。

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自己还不能作出独立判断的时候,需要我们大人来帮助他一下,引导一下。这个“引导”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让他多看“好的”“美的”东西,那他以后再看到不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会不舒服,他自己会不适应,相反来说,如果他看了很多不太好的书,等他再看到好书的时候,他也会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会抗拒。所以说这种必要的引导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哪里有这些好东西?当然是美术馆、博物馆。
有句话说:如果你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那么恭喜你,你也正在变好看的路上。因为陈丹青曾说,其实静下来了,目光格外纯良就是一种好看。博物馆,绝对是一个让你静下来的好去处!因为,美术馆博物馆有那种让人安静的“气场”,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气场”可以帮助他安静下来,仔细关注,进而思考。

相比热闹喧嚣的儿童游乐场所,我更喜欢带孩子去看展。当然,不是说反对孩子去儿童娱乐场所。儿童娱乐场所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贴心、富有童趣,适合孩子操作和发展各项能力,而且孩子都非常喜欢。但是大部分儿童游乐场,尤其是室内游乐场,有点太过于吵闹了,我们想想那些喧嚣的背景音乐,色彩丰富的玩具器具,种类繁多的娱乐项目。对于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声光电交杂在一起其实是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当孩子适应了这种强感官刺激之后,对于一些静态的美、一些细微东西的体察与敏感度,其实是会降低的。包括,有的时候孩子可能这个玩具没玩多久又去玩另外一个,很难专注下来,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注意力不停的在转移。

看展的环境相对来说会更安静一些,即便有背景音乐也是很轻柔的。这样孩子更容易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且展馆里目之所及的地方,在审美上的水准更加有保证,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相对经典和审慎。原作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图片无法替代的。举个例子,同样的一部电影,在笔记本上看,在家庭影院上看,在电影院中看,在影院imax3D上看,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以当孩子走进艺术殿堂,同作品或者创作方式零距离接触、他的身心是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那种丰富的视觉、触觉体验,那种鲜活的现场魅力是无可替代的。
视觉感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年龄区分,你也不用担心孩子看不懂。孩子在不同阶段看同一幅作品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不要低估孩子的感受力,他们往往会给你惊喜。

绘画、摄影、雕塑展可以看,历史展、器物展,甚至是科技展,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没准都会激发他对绘画的兴趣,成为他画画的素材。总之,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多看,多体验,哪怕在展览馆里走一大圈路,也是很值得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世界的本源。反而是成人,会有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会人为的区分出各种不必要的“范畴”。
说完了展览内容和观展年龄不用太刻意之后,可以说说展览的场所,这个倒是可以有所选择,被公认为好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他们自身对于展览的选取,都像一个网一样,会为你筛选出值得去看的好展览;另外好的展览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感受出来,诸如:严谨的资料,策展人对于作品和空间的理解、展陈设计等等,看得多了自然会一目了然。带着孩子旅行,也不是一定要挤在大都会、乌菲兹这样的名馆,反而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展馆更适合带孩子去。比如在国内,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每年暑假都有大型儿童艺术节,台湾的苏荷儿童美术馆也做得非常成熟。在国外,像美国芝加哥儿童博物馆、圣地亚哥的新儿童博物馆,以及日本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等等,都很值得旅行的时候顺道探访。
看艺术展,就应该当成一件日常的、家常便饭的事。只有平常多看多了解,孩子真进了世界级美术馆,站在大师名作前面,才能真正有收获。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美术馆或者专题展览馆,甚至各种购物中心也都会不定期办各种有意思的展览,看展完全可以成为家庭的日常休闲活动。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认知,如果看展览对你们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日常的休闲活动,孩子自然会觉得“看展”这件事儿,理所应当跟玩一样,没什么高大上,也不会神秘兮兮,自然就不会有距离感或者排斥的情绪。
看展前最好先查阅展览内容和作者资料。不用作为知识来灌输,而是轻松地了解一下。看看这次展览的主题,相关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和艺术家相关的纪录片。这样观展一定会收获更多,不虚此行。也能够培养跟孩子的互动能力,跟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幸福的。看大师的经典作品展,如果有语音导览,推荐尽量使用,有条件还可以请导览员,现场讲解。除了内容本身的准备,你还需要注意场馆的开放时间、购票方式、名额限制、提前预约、有没有专门的儿童票、专门的儿童体验区,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等等;APP“iMuseum”可以查到世界各地展览的实时资讯。
很多父母的困惑:“我自己都不是太懂,怎么带孩子去看展览呢?”

首先你可不要把孩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跟大人类比,他们眼中的美术馆和你想的很可能大不相同。有人说:我带孩子去一家高大上的美术馆看展览,可是他却迷上了里面的“请勿拍摄”“禁止饮食”“安全出口”的标志,乐此不疲地到处找相同的标志。这种情况下,真的是让人心如刀绞,这完全就是浪费嘛。可我要提醒你,只要孩子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他的乐趣,不管是画面的一角,还是一块他喜欢的颜色,都是有意义的。千万别因此说:“不好好看,下次再也不带你来了。”
关于“家长预期”我还想分享一个,前两天刚刚听到的一个案例,读库的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有爱读书的朋友可能知道最近读库的一个事件,我们不多谈这个,我想说的是,他在事件当中做了一个直播,谈到关于儿童阅读方面小小的体会,因为他这几年也是非常投入的在做读小库的内容,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去买一些读小库的书,针对孩子的书,做的非常精致带感。他自己作为一个儿童图书的行家,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呢?他说:我们对小孩的阅读往往是一厢情愿的,其实你做的大多数的如意算盘,最后都会落空。所以,大家给小孩选书买书不用那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在瞄得再准,最后子弹也会落空。我来比喻就是“种瓜得豆”,我给他买的是小托马斯的书,我女儿对这些故事都没有乐趣听,最大的乐趣是早每本书里的胖总管,不管他在哪里出现,她都可以找到。也就是说我给我女儿买的这套故事书,不幸沦为了“找找看”。可能有时候我想给我小孩买一套天文学方面的书,让她了解天文学、了解宇宙,她最后也许会对里面的插图感兴趣,最后爱上了美术等等。所以我觉得一个小生命,他自己会找到出口,他自己有他的被点燃的地方,那个“燃点”可能和我们的判断,我们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家长,你的行为比语言说教更重要,所以首先你要规范你自己的行为,孩子就会观察、模仿你,并且一点点做得更好。跟孩子说在这些展馆里,有一些很好的规则,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作品,比如轻声慢步、美术馆内不能吃东西,不能触碰作品等等,都可以提前跟小盆友做一些只是提示和铺垫,最好是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小朋友其实“通情又达理”。

另外,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便于外出使用的画材包(彩笔、素描纸、画板,方便收纳的泡沫坐垫、收纳包),重量适宜,便于携带和存储作品即可;很多孩子都会在特殊的场景刺激下,画兴大发,这时候让孩子直接临摹原作,就是最好的学习。艺术要“从上往下学”,就是让孩子直接从最好的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
最后,观展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5-6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所以要尽可能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精力,一次观展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两小时。最好还要提前设计一些游戏化的节点,比如根据展出的作品设置寻宝游戏、任务卡、猜猜他是谁等等。
举个例子:

大概前几周,我带着6岁的女儿去一个美术馆,看正在展出的艺术家、雕塑家:隋建国的个展。这个展览作为艺术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回顾展,内容庞杂,所体现的当代性也是经过几次大的转折,变化很多,这些都不是一个6岁的孩子能够体会到的,但是我找到一个很小的点——回答一个问题,寻找一个棒棒糖。什么意思呢,其实艺术家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叫做《时间的形状》,是艺术家早年间,把一个棍子每天都要在油漆桶了蘸一下,日久天长这件作品的形状也在慢慢的改变。这也是艺术家持续终生的一件作品之一。他用这种方式,把“时间”这个不能被呈现出来的概念,换了一种方式,用实物把它呈现出来了。这样一件作品,我觉得就非常适合给孩子抛出来问题,去之前我就告诉他,有一个艺术家特别厉害,做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注意这里我说了“有趣”和“东西”,一是你不用说太多孩子不理解的话术,有趣就足够了,哪里有趣,孩子有他自己的体会,二是我没有说“雕塑”,这个词汇对于6岁的孩子需要过的解释,不需要。接着我说他做了一个叫做“时间的形状”的作品,我想让你猜一猜,或者你自己考虑下,如果时间有形状,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另外现场有一个棒棒糖,你找一下,找到了奖励你好吃的。
那大家可以看下这个作品的图片,就是那个棍子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蘸过油漆之后,就成了一颗“棒棒糖”,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答案,后来她一直没有想出来,时间如果有形状是什么样子,但是在现场她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先是觉得找到了棒棒糖很兴奋,然后我给她讲完作品实现的过程之后,我能感受到她内心那个小小的震撼,因为她一个人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作品的录像,就是那个棍子一次次的蘸油漆的过程,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我相信6岁的孩子不会对这个录像有这么大的耐心,正好那天很幸运,艺术家隋建国在现场,孩子就让他给画册签了名,还对艺术家说:我很喜欢你的作品《时间的形状》因为我觉得你很聪明。隋建国当时也是被逗笑了。回去的路上,他还在对我说:那个关于时间的棒棒糖,是一个聪明的棒棒糖,也是一个有点忧伤的棒棒糖,等等…….那我觉得,这件作品给孩子的启发,又碰到艺术家本人给了小朋友一个鼓励,这些远远大于我的初心和预期了。所以只要你带着孩子去了,现场总会发生,超出你预期的好事情。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除了关注展品本身,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下“策展思维”。

什么是策展思维?就是从设计展览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展览的主办人,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展览的方方面面,比如是按照年龄、作品类型、还是时间线索等等,那些作品放在哪些位置?等等。

最后回到家里,如果还能在家办一个小型的画展或者在班级办一个小伙伴的小型作品展,那无疑也是增加生活仪式感的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好啦,那说到这里呢,我们今天的直播也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也希望听到你们的反馈啊,我是一凡老师,再见啊,然后等下我也会把我喜马拉雅的整个这个系列课程的海报发到群里,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审美教育的内容,也欢迎您收听我的这个系列课程,谢谢大家。

更多得到大学校友分享,请登陆www.zhi-liao.com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
·  用桌游创造一段特殊的家庭时光
·  如何看懂艺术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498 投诉
张一凡 张一凡
 
 
原华熙美育产品总监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