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如何养成正向养育的习惯

原创 : 李天舒    2020年12月09日
正向养育,就是我们坚持用积极正向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身体力行地向孩子去传递坚韧向上的理念。具体怎么做呢?
大家好我是得到大学北京6期众焱3班的李天舒,今天又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育儿的事儿了。

了解我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我是在人大幼儿园工作,是孩子眼中的园长妈妈,上一次的时候其实也是跟大家分享了关于幼儿园管理方面的一些小心得体会,这一次可能是更熟悉的关于育儿方面的,但是我们这一次换一个分享的角度,是从一本书说起的。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目前已畅销全世界三四十个国家,也曾入围了2012年“布克奖”。其实很多人都有读书的鄙视链,畅销的小说就是在读书鄙视链的最低端,这么说来一本畅销书,还是小说,它不太可能对人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但是恰恰是这样一本书,对我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我第一次读《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是在2014年的1月。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时正在坐月子,那个时候我基本上是处在一个特别灰暗的状态里,我指的是情绪方面。 当时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就是自己开始直面自己的情绪了,因为这本书当时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强的,主人公哈罗德和他的妻子莫林之间的这种常年的不沟通或者是不直面问题的婚姻状态,给了我非常大的一个触动。于是,我就把它推荐给了我的先生,幸运的是,我们两个人在怎样处理感情问题上面取得了相同的步调,这也能够帮助我尽快走出产后的一些所谓的抑郁问题。

疫情期间《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再次回到了我的视野,这一次其实是因为一些不好的新闻,我相信大家从四五月份开始都关注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新闻,比如说某某中学生承受不住考试压力自杀了,某某小学生不接受家长的批评离家出走,最后导致意外身亡等等,看到这些新闻呢,我就一下子想起《一个人的朝圣》里哈罗德的儿子戴维,一个剑桥毕业生,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却也在遇到他认为的逆境时,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又带着这样的重读背景,这一次我读这本《一个人的朝圣》的时候,读到的全是教育。也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有关育儿方面的感受。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向这本书去学习如何养成“正向养育”的习惯。所谓“正向养育”,我在这里面要做一个小小的界定,可能也不是界定,而是一种说明,这里面的正向养育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所谓理念也好,或者是什么形式也好,他只是我在幼儿园里面去提倡的一种做法。

这里面所提到的正向养育,就是我们坚持用积极正向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身体力行地向孩子去传递坚韧向上的理念,只要是这样的都可以。所以这里面可能有正面管教的,也有其他风向的一些心法,都没有关系,但重要的是我们的形式上面是积极正向的,传递出来的也是坚韧、乐观的理念,我相信大家听到这样的介绍,都希望说至少应该努力地去试一下吧,怎样去做到正向养育呢?所以我们接下来就看一下书里面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介绍呢。
好多人可能就笑了,说你这就是一句废话。“直面真问题”这是一个正向的做法,然后你又正向的表达,用罗胖的界定的话,它应该不是一个好的心法,那其实我们抛开表述的问题,我只是想在这里问一下大家——你是否确定哪些是真问题,你直面的是不是真问题,你敢肯定吗?

戴维小的时候受伤了,他向父亲投去了求助的眼神,而这个时候,他的爸爸哈罗德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应对而选择假装没看见。戴维剑桥毕业典礼前夕邀请自己的父母参加,而且还设计了之后精致的家庭旅行计划,可是偏偏就因为哈罗德找错了路而遗憾错过了,而哈罗德不仅没有当面向儿子说任何抱歉遗憾的话,而且也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表示,在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的是他的儿子戴维也已经不那么在乎了,起码在行为表现上不那么在乎了,也只是轻描淡写,不再和父母提起这件事情。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交往沟通的问题吗?小的时候摔倒了家长去抱抱,毕业典礼那次准点儿参加不就完了吗?真的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吗?当然不是。

作为儿子的戴维,渴望的外显动作是父母的拥抱、重大时间节点的准时出现,而内在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有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与回应,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们作为家长的第一个启示,如果不能理解、回应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时,我们面对的就全都是假问题,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真问题,它不会消失的,它会一直在暗处,时不时地去戳一戳我们的痛点,而且越戳越疼。
育儿的路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我们会觉得孩子经常哭闹太可怕了,那我就满足他,比如说妈妈会说,宝贝,千万别哭,你要什么,妈妈给你买。那爸爸可能说,小子,你又哭,看我不揍你!不管当时我们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看起来他当时是不哭了,但事实上你并没有解决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或出现消极情绪时候就用哭闹去表达或发泄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解决。

刚才那句话有点长,我把它切一下,大家再理解一下。也就是说,当你的孩子遇到了不满、生气、失望、难过这样的消极情绪的时候,他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他都是哭,而一旦他哭了,所有让他不开心的事情,你们的家长也好或者身边的人也好,都能帮他或者替代他去解决,亦或者去满足他各种不管合理与否的愿望,当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虽然这一次看起来孩子是不哭了,但是我敢保证下一次他哭得还要更厉害。

另一个育儿的痛点是磨蹭,我们很多的家长在面对磨蹭的孩子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放计时器、语言催促等,这里的语言催促是类似以下的这样的表达,“我告诉你,你要再晚了,自己走路上学你知道吗,我可不开车送你”就类似这样的威胁恐吓等等的都会有,但事实上你只是单纯的使用放计时器或语言催促的方式,而没有陪孩子一起提高穿脱衣物、整理物品的能力,亦或没有陪伴孩子共同克服问题。比如说他马上其实是要上击剑课了,他很害怕所以才磨蹭,但你没有陪他去克服上击剑课恐惧这样的一个情绪问题。
大家知道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实践正向养育的好机会,就是我们要直面孩子的行为或情绪的问题或需要,这样才有可能去解决好他。

如果我们不去直面他,是否有其他的解药呢?家长会说我觉得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解药,它是良药,但是时间是否真的能治愈,我不能绝对的说,但是以我过往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来说,这件事情靠时间来解决并不是一个很乐观很明智的一个选择。
我在这里面跟大家分享两个我工作当中遇到的案例,就是我们不直面对它以后需要看到的结局,第一个是有一天我在幼儿园晚上孩子离园的时候,我要在外面值班,我看到有的孩子走了,门口其实有一些培训机构会发一些传单,小朋友有的感兴趣就会接过来,这时候有一个女孩子他就接了一张很漂亮的一个传单,他自己觉得很五彩斑斓的那种。

但是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是什么样的感受,可能更多的家长在你并不需要给孩子去选班的时候,尤其是在幼儿园门口的时候,你并没有这个需求,当你的孩子非要接这样的一个传单,还要让你去念给他听的时候,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这个时候孩子还会一直缠着她的妈妈,小女孩说妈妈给我念念这上面写的什么,这个地方在哪,他用的乐器是什么,他一直这样问来问去的,妈妈着急带孩子走,要过马路,于是妈妈说,你这小破广告,你要它干嘛使?也没有用,回家就变成垃圾了。她说着就把孩子的手里的这张传单拿过来,可以说叫抢过来,抢过来以后他做了一个让孩子更崩溃的事情。孩子的妈妈把这张纸拿到手里以后迅速的团团,然后准确地扔进了垃圾桶。

妈妈的做法显然是直接能点爆了孩子的脾气的一种做法,孩子可能加引号的不负众望,就是不出所料的,这个女孩子当街就哭了起来,而且是非常大声的那种嚎哭,妈妈一看也觉得一方面她很恼羞成怒的那种,另外一方面她也很着急,所以对孩子可能态度就更着急了,说起话来语速也快了,音调也大了,训斥孩子就说你干嘛你,不就是一张纸吗,破纸有什么用,就是一小广告拿回家还得扔,你多烦人啊!就这样说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哭的声音就更大了,索性不拉着妈妈了,这边马上要过马路,妈妈也就更担心了,所以这时候妥协的是妈妈,妈妈说说,行了,行了,你不就想要这张传单,咱再回去领去,也没走多远,走咱回去。

讲到这里其实如果在现场的话,想和各位家长朋友可以做个小互动,大家能想象孩子以你自己孩子的经历而言,你想想看这个小女孩接下来会说一句什么呢?没错!她说的就是,我不要重新领,我就要我刚才拿的那张。我其实讲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会心一笑的感觉,或者是苦笑都可以,我敢肯定的是我相信在信号另一端,大家起码有一半或者更多的家长应该面临过或者是遭遇过类似的情境。
比如说孩子在楼下捡了一根小树枝,你觉得很脏,然后两个人在就僵持着说要不要拿着它坐电梯回家,你说它太长了有危险,孩子跟你僵持着,那时候电梯门一关咔嗒把你这树枝折给夹断了,孩子炸了,你再怎么说给你捡一根更长的,孩子都会说,我就要我这根树枝。对吧?就类似这样的情境其实是非常多的。

大家会发现在这样的一个案例当中,其实我们的家长试图通过去用其他的替代物或者相同类似的东西去再次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其实孩子是不吃这一套了,所以你再想说要绕过来去解决它,这个事情是不太能解决的,就是说逃避或者是走其他的路,不管是捷径也好,还是绕远道也好,可能效果都不是太理想。拿刚才这个案例来说,就是我们没有陪孩子一起去感受、去排解、消化他东西被损坏或者是不被家长认可,情绪认可需要的这种失望、委屈、难过的这样的一些情绪。
我们再来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和“时间是否是良药”关联度更高一些,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在一家教育咨询的地方实习,其实就是孩子有一些情绪或者是其他问题需要矫正的场所,我是去做助教跟帮忙的工作,那个时候和咨询师一起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孩子大概是5岁半了,他一直是尝试用大哭来去解决问题,其实家长有非常大的困扰想去解决,但是因为每一次不管你怎样前面去调整或者什么应对的办法都对孩子没用,只有好像你去满足他无理取闹的要求也好,或者是不太好实现的要求也好,你必须去满足他,或者是满足一个难度更高的要求,他才可以善罢甘休,家长对这件事情其实非常苦恼,但是又没有办法。

要怎么办呢?其实我说出来大家可能就笑了,我们因为前期了解了之后,在第一次矫正的时候,我的心理咨询师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孩子哭的时候他在那陪着,然后在允许的范围的时候,他可能给孩子拥抱.

孩子哭了多久呢?不瞒大家说,大概有四十几分钟的时间。其实大家听起来就会说天啊,当然我们不是在那干看着,会给他拥抱,可能有时候有抚摸,会跟他说你现在感到很生气等等这样共情的一些做法。

具体的操作我们不说,但是我想说我在事后和这位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他告诉我说5岁半的孩子他现在第一次过来矫正,可能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去解决这个问题,去直面他,或者给孩子一些相关的干预,孩子到5岁半的时候,他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或者如果我们4岁半的时候来,哭的时间会更短。他说这个事情一定是越早,我们越早去矫正它,越早直面它越好。

我想说在这里面刚才那个孩子的父母他是否没有或者就诚心不想去解决它,我相信一定不是,但是可能更多的家长会觉得我如果去直面它,我需要更多的方法,我耗费的心力、精力、体力可能都跟不上,这个事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给我们的第二个心法能不能帮到你。
我想这个做法可能很多人都非常了解,在各自的领域包括生活跟工作都用过,其实它在育儿当中也是非常有效的。而我就是想跟大家提示一点的是,就跟刚才那个要找到那个真问题是一样的,你是否可以确定你的“小步子”是真的那个“小步子”吗?就像主人公哈罗德想要从英格兰的最南端一路走到苏格兰的最北端,可能谁也想象不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也从来不锻炼,他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但是哈罗德恰恰做到了,首先他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去看望他的老同事,去表达谢意、愧疚等等,同时他也在每一段路的时候,不是像我们所说的小步子,今天我要跑3公里,明天早上要跑5公里,而是就是说要告诉自己,我跑到下一个邮筒、跑到下一个小城镇。

这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小步子其实是非常点题的,我们说的小步子一定是是要执行这个计划的人他能够达到的,而且非常清晰的一个小任务、小目标。

其实在育儿当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举个例子,刚才我说到磨蹭,或者是收拾物品的情况,我们说直面了孩子说磨蹭有可能是他收拾物品能力不太高,我们去陪他一起成长,我们陪他一起练练收拾书包。

怎样练呢?并不是我们跟孩子说你今天用10分钟收,明天用5分钟收,后天你就应该1分钟就能收好书包了,不是这样的小步子,而是接下来我们要做这样几步:首先我们在第一阶段要每天陪着孩子一起准备,再接下来我们是孩子去准备,而我们去检查和他一起校对,再接下来第三步是孩子准备,我们就算发现问题也不说,让他去承担,没有懂得带对东西,或者干脆就忘带东西之后的一个后果,让他去承担,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其他时间段,一个阶段过后和孩子去讨论怎样调整能做的更好。
说到磨蹭,其实不只是孩子收拾物品的能力需要提升,还有他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理能力也要提升。
举个例子,大家想想看,男孩子穿袜子这件事情我们来思考,你觉得孩子穿袜子太慢了,你要怎么给孩子定目标呢?怎么定这个小步子呢?

如果按传统的做法我们怎么做,大人穿袜子用几秒,5秒钟差不多了,对不对各位?我们大人5秒钟的话,孩子的话给他乘以10倍50秒,我再赠送他10秒,干脆一分钟,我觉得怎么也能穿完,你如果是刚练的不熟,我再给你乘以5,给你5分钟,你总该穿完了吧?这个是不是我们切分小步子的方式呢?

聪明如你肯定知道不应该这样。聪明如你,你肯定知道,这不是我们提倡的切分孩子练习穿袜子这样一个小步子的做法,我们怎么做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穿袜子需要经历几个步骤,调动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第一步,你要先能够区分袜尖、袜跟和袜口;
第二步,你要能够用使二指捏的办法,就是大拇指和食指两个小手这样一捏去把你的袜口分开;
第三步,是要眼手脚协调一致把你的小脚伸到袜口里面去;
第四步,是要用你的手部的力量把袜子提上来;
接下来最后一步,你要能够通过观察对比,同时用小手的力量能够去调整袜子的位置到舒适的一个位置。
我相信听我这样说完,你一定知道小步子肯定不再是刚才那样什么乘5赠送10秒什么之类的了,一定不是那样了,我们怎么做呢?我们要倒推回来,这里面其实就可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让孩子做最后的调整穿袜子的一步,再往前推一段时间,你就可以让孩子练习自己提袜子,再往前推你可以让孩子自己练习把脚伸到袜子里面,一步一步地我们这样往前练,你就一定能够带着孩子很好很好地达成他要实现的能力提升的点。
大家发现当我们是一步一步地去靠向最终的目标,有这样的一个方法路径,我们在养成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没有那么难。因为每一步孩子也做的比较的相对的轻松,而你也不需要耗费那么大的精力或者是体力。
在最后的时候再跟分享一个小思考题,或者是一个完整的案例的分享。
是关于因为我这一个分享,在11月份的时候在我们线下得到读书会的时候有过分享,当时我们北京三期的郭林学长其实是给我提了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也想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大家可能经常出差的时候都会有感觉,乘坐飞机或者火车,千万别挨上带小孩的,吵死了,这一路就别想好好休息,或者是什么闭目养神之类的,都不可能了,因为他可能没完没了哭闹等等,当时郭林学长说你觉得这样的问题用你刚才的心法可用吗?

其实我觉得郭学长发现的这个问题,我特别的想跟大家聊,因为这个事情这个现象也就是所谓飞机火车上的熊孩子这个情况,其实就恰恰从反面去印证了刚才我们说的情况。

首先家长没有在早期的时候去直面孩子这样的一个情况,不管他坐车也好,坐飞机也好,他只要一吵,你觉得吵会影响别人,那我就用其他事情来满足你,但是你并没有养成他对在公共场合内遵守社会秩序的一个习惯,我们没有做到,所以他对我们的要求就不断地升高,升高。

前面没有直面真问题,那么你后面的小步子肯定更没有做了 ,其实我就在这里面非常想要倡导大家做一件事情。飞机火车上的熊孩子他们不是说突然间出现的,而是在我们的日常漫长的育儿时光里面,有一些小细节我们真的可以调整。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在孩子坐,比如说地铁,甚至于在电梯里面,我们都可以提示孩子,这个是一个公共空间,是不只你和妈妈的空间,是还有其他哪怕一个人,我们都不要在这样的公共空间彼此打扰,要把你的声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甚至于没有紧要的事情你可以先不说,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难,但是如果是换做你在地铁里听到别人大声喊叫,或者在电梯里面不断地大声打电话的时候,你一定就知道我在表达些什么。

所以当我们不希望看到飞机火车上的熊孩子,或者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那样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细节、小事件的一些引导,让孩子逐渐地养成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的。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关于《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给我启发的一个分享,其实我这次是看到了“怎样养成正向养育的习惯”的这样一个角度,我也是在书里面不断见证了不同时期那个当下的自己,而我这一次其实是看见自己,同时也在品味着教育,可以说,我希望的是《一个人的朝圣》可以带动一个家长的成长,能够促成一个家庭的转变。

感谢大家聆听,再见。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
作者更多文章>>
阅读:311 投诉
李天舒 李天舒
执行园长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